「決定生產力的是『精力』和『注意力』,並非『時間』,時間管理的核心本質,是把前者最大化。」
這篇文章我想探討的是,其實時間管理 app 可能根本就不適合我們做使用。
而想成為高效工作者其實你只需要掌握好幾個關鍵要點就可以了。
接下來將會分享,「我摒棄時間管理 app 的 3 個理由」、「掌握這 5 件事,成為高效工作者」,以及「時間管理的真正關鍵,並非你用了多少工具或 app」。
那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如果你對不同於大眾的時間管理觀點感興趣。
歡迎參考:時間管理的 3 大反直覺法則:更慢做事,才能獲得更多時間?
我摒棄時間管理 app 的 3 個理由
現在很多人手機都會下載什麼專注 app 啊,好像聽過有什麼,種樹軟體?(我自己是沒用過啦XD)
而使用原因好像是,想藉此讓自己專心做事、完成任務,或是想紀錄自己的工作總時數(?
但我個人其實挺不贊同這件事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
想專心工作,用 app 是否真的是一個好選擇?
我們來討論一下吧!
1.「容易導致分心」
這應該不用我多說,畢竟你是用手機當作工具,而手機上面本來誘惑就是超多,就算你打開飛航模式可能也差不了多少(我個人覺得啦XD)。
光是把手機放在一邊(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就很容易讓人分心了(就算你關機放旁邊也是一樣的),何況你還是在打開手機用 app 的狀態下。
我想說的是,想專心工作,你把手機放遠一點就好了,真的沒必要再去下載一個什麼專注 app 來用。
延伸閱讀: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2.「遠離真正目標」
過度依賴這些工具,會很容易讓你忘記本來的目標。
這些 app 很多都會對我們產生干擾和分散注意力,進而影響到自身工作和學習效率,對你的幫助可能不比把手機藏起來還要多。
而且其中一個手機 app 設計的陷阱,就是很多專家在設計 app 時,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你留在上面,留越久越好,畢竟它們需要賺錢。
而這就導致你在習慣開啟 app 來幫助專注的背後,其實是被 app 設計者的獎賞機制所左右。
結果沉迷於這些獎賞,卻忘記專注於自身真正的目標任務。
延伸閱讀:【大揭密】手機成癮讓你生活失控了嗎?5 招協助你有效改善!
3.「花費過多時間」
現在的 app 每個功能都一堆,看起來就很吸引人使用,也好像真的很厲害、很有用的感覺。
因此當你剛開始用時肯定得先花不少時間,去摸索它的功能。
不過等你探索完,你的時間大概也流失得差不多了。
你可以捫心自問,這些學習使用 app,讓自己慢慢上手、習慣的時間,真的對你的工作效率及專注度,或是任務的推進程度,有任何的幫助嗎?
這很有可能對大部人來說,其實只是一種負擔罷了,也沒真的那麼必要。

掌握這 5 件事,成為高效工作者
1.「手機放遠」
工作時,把你的手機放遠一點,減少干擾。
你可以開始這麼做:
- 有意識的減少常看手機的習慣
發現自己想看手機時,停下來 3 秒,並問自己:「一定得現在看嗎?能不能等等再看?」,讓你那個想看手機的衝動減退,並回頭繼續做你手上的事。
- 建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工作時,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或是關機藏起來,反正就是別放在工作桌上。
2.「精力管理」
為什麼「精力管理」比時間管理更重要?
而精力管理那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精力管理」就是:「了解自己目前當下的狀態,主要包含了體力、情緒和注意力。」
你可以開始這麼做:
- 體力
每天運動(有氧、重訓)。
每天睡飽(7~9 小時)。
刻意斷食(168、186…)。
- 情緒
接受現實,學會區分可控與不可控,培養臣服、臨在思維。
遠離愛抱怨、負能量多的人。
保有灰色地帶,不做黑白二分法。
經常付出給予、提供價值,不求回報。
- 注意力
隨時保留體力,沒體力會讓自己不斷做出爛決策。
清楚自己的時間價值,刪減或外包不重要的任務。
找出生理時鐘的黃金時段,優先保留給自己。
不必用「要堅持、自律」來自我要求,「正確的方法+習慣」才能長久。
「我們常說要做好時間管理。事實上,時間無法被管理,能管理的只有你的任務與目標,包括時間運用的效能(做對的事)與效率(把事做對)兩個方面。如果你具備商業思維,就會加入第三個維度來衡量:效益(值得去做)。」── 劉奕酉
延伸閱讀:【解析】習慣總是被打斷?5 秘訣,不夠自律也能建立長久好習慣!
3.「制定計畫」
為你每天的任務,設定明確的目標與行動計劃。
你可以開始這麼做:
- 要事先行
前一天晚上就先列好明天最重要的 3 件事,並再從中選出最重要的那件任務,讓自己明天一大早,就先吃掉那隻青蛙!
- 只專注下一步行動
一次只做一件事,別貪多。
4.「碼錶計時」
現在很多人都會使用番茄鐘,但我自己實際用過幾次後,倒是覺得它可能沒那麼適合我XD。
我發現用番茄鐘很容易在我已經進入工作模式時,時間到被打斷了心流。
導致沒有一段能真正專注的黃金時段(但可能這對某些族群的人來說很適合?)。
我倒是更常使用碼錶或計時器來計時。
它們的優勢在於,你可以選擇你現在是要短時間衝刺(像是在讀書時),或是要長時間處於心流狀態(像是在寫作時)。
你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當下的狀態及需求做彈性調整。
對我來說,這些工具反而更人性化多了!
其中,短時間衝刺就是把時間切割成小小片段(例如:5 分鐘、1 分鐘、30 秒…)。
然後在每個小小片段內專注工作或休息,就能更有效率地完成目標。
如此就能精確地掌握時間,也能適當分配工作和休息時間。
你可以開始這麼做:
- 使用碼錶或計時器計時,代替番茄鐘。
延伸閱讀:滑手機 ≠ 休息?創作者必知的 3 種休息法!重啟你那疲憊的身心靈
5.「大量學習」
當你知道的事情越多,認知邊界越廣,你就越能夠從中了解,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甚至從中發現新的可能、新的做事方式,讓你更好的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但問題是,要如何知道的更多、擴大認知邊界?
我認為最快的方式就是:「大量學習。」
對現在的人來說,學習應該不僅僅是個任務,它應該要成為一個持續進行的「習慣」。
透過學習、閱讀書籍、參加線上/下課程、讀書會等方式來獲取新知。
接著,透過反思與產出,去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藉此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腦袋、優化自身技能與工作效率。
我聽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學習的目的不是預言可能出現的未來,而是希望在未來做好準備,並設法促其實現。」
學習、思考、產出,是三個能幫助你提升做事效率的關鍵要素。
我甚至認為,它們也是能改變你生命的重要三元素。
你可以開始這麼做:
- 從每天閱讀、寫作各 5 分鐘開始,之後慢慢延長時間。
延伸閱讀: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到底是要學什麼?去哪學?怎麼學? 為什麼要閱讀?這些年所累積的學習經驗,我到底獲得了什麼?
時間管理的真正關鍵,並非你用了多少工具或 app
現在去 Google 搜尋「時間管理 app」,隨便一搜就出現一堆推薦下載的文章。
我也不是說這些工具不好,畢竟每個人適合的可能不同。
我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傳達:「你其實有其他的選擇,而這或許這會是一個對你來說『更好的選擇』也說不定。」
讓這篇文章,提供給你更多新的可能。
畢竟,做事還是要回到本質,想做好時間管理也是一樣的。
時間管理,你需要的不是多厲害的 app、工具的幫助,這不是一個需要依賴外部工具的問題。
這是「做事方式、習慣、自我約束、體力、情緒、專注力…等」這些能力管理及培養上的問題。
如果你真的想提升效率和達成目標,那麼你需要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注意力變化,以及設計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個人化時間管理策略,如此你也才能真正實質的提升做事效率。
延伸閱讀:提升工作效率的 9 技巧,一次搞懂效能、效率、效益的差別!
結論
想高效工作真的不一定需要依賴時間管理 app。
摒棄過多的 app,專注掌握好做事關鍵,才能讓自己更加高效。
強烈建議你看完文章後立即思考,如何把上述內容馬上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幫助自己提升工作效率!
當然你也可以先選一個試試效果如何。
重點在於,如果你真的有想改變生活現況,你就得要開始做出實際行動才行。
最後讓我幫你整理一下上述的內容吧!
想要成為高效工作者,你可以使用這些方法:
1.「手機放遠」
- 有意識的減少常看手機的習慣
- 建立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2.「精力管理」
- 每天運動(有氧、重訓)。
- 每天睡飽(7~9 小時)。
- 刻意斷食(168、186…)。
- 接受現實,學會區分可控與不可控,培養臣服、臨在思維。
- 遠離愛抱怨、負能量多的人。
- 保有灰色地帶,不做黑白二分法。
- 經常付出給予、提供價值,不求回報。
- 隨時保留體力,沒體力會讓自己不斷做出爛決策。
- 清楚自己的時間價值,刪減或外包不重要的任務。
- 找出生理時鐘的黃金時段,優先保留給自己。
- 不必用「要堅持、自律」來自我要求,「正確的方法+習慣」才能長久。
3.「制定計畫」
- 要事先行
- 只專注下一步行動
4.「碼錶計時」
- 使用碼錶或計時器計時,代替番茄鐘。
5.「大量學習」
- 從每天閱讀、寫作各 5 分鐘開始,之後慢慢延長時間。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破解大部分人不開始的 9 大原因!
參考資料:
我如何實行精力管理|Tomato Only / 生活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