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時間,即使你已具備一切,仍需投入一段不確定的時間。如果你一直在算時間,在成功真正來臨之前,你就會失去耐心。」──《快樂實現自主富有》
以下文章會來聊聊,「習慣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建立好習慣很重要?」、「建立長久好習慣的 5 秘訣」,以及「建立新習慣不是 21 天?」等內容。
好奇的話,我們就直接開始吧!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由於經常改變行為,會動用到大腦的思考功能。
而「思考」本身,就會使大腦消耗掉非常多能源。
因此,為了節省這些能源,我們人就會傾向於形成一些自動化反應,藉此來減少需要用到思考的情境。
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養成許多生活中的「行為慣性」,也就是所謂的「習慣」。
例如,早上起床後就會去刷牙洗臉。
像這類例行事務,我們幾乎不需要再額外做思考。
而這種自動化的模式,能讓我們把有限的心力,專注在需要更多判斷力和創造力的事情上,從而提升整體的生活效率,完成其他更重要的目標。
習慣有分好壞嗎?
習慣就像是我們大腦在節省能量的過程中,為自己鋪下的「自動駕駛」道路。
但重點是,不是所有的習慣都是正向、有益的。
好習慣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而壞習慣可能不但無法達成目標、還會導致我們消耗更多精力。
那要如何區分,好習慣和壞習慣呢?
我們可以用「行為的效益是否大於成本」來判斷:
- 好習慣:行為對自己或社會的效益>成本。(例如:運動)
- 壞習慣:行為對自己或社會的效益<成本。(例如:酗酒)
為什麼建立好習慣很重要?
1.「獲得生命掌控感」
習慣之間是會互相連帶影響的。
建立一個好習慣,就像推倒第一張骨牌。
當你成功建立了一個好習慣、堅持某件事一段時間之後,你會意識到「我做得到」。
你將會從中獲得成就感、了解到自己是有能力做好一些事的。
而這種自信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推力,它能帶動你去建立更多好習慣。
例如:你每天喝足夠的水,感覺精神變好,進而願意去運動,而運動又可能連帶讓你想做好飲食控制。
未來,這些成功建立習慣所累積出的自信與成就感,就能夠幫助你,讓你對自己的生命有更高的掌控感。
這就如同《踏實感的練習》一書中所說的:
「有時候訓練會進展得很順利,有時候沒那麼順利,但長期下來,你會發現付出多少努力,願意接受多少挑戰,願意承受多少失敗,你的進展就有多大。沒錯,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問題也就是這麼困難。你在艱難時期發展出的脆弱、坦率以及獨立,都會衍生出一種平靜且穩固的自信。」
2.「複利效應的威力」
「有時候,你必須不斷敲打石頭,石頭才會真的裂開。請記住,這並不代表你先前的敲打都沒有作用。成功是持續累積的結果,也許重大的突破就在眼前,只是你還沒看見罷了。」──《踏實感的練習》
複利的力量不只能展示在你的資產上,也能展現在你所選擇的習慣當中。
例如:每天看 10 頁書,在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沒什麼差異,懂得東西好像還是一樣少。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年後呢?十年後呢?三十年後呢?
運動也是,每天 15 分鐘,剛開始可能沒啥感覺,但幾個月後,或許就能看見自己體能已有顯著的提升。
因此,請別小看任何一種微小的好習慣,它們都是能讓你活出更好自己的一個起點。
而我也始終相信,想改變人生,就得先從改變習慣開始。
為什麼好習慣這麼難建立?
1.「改變本身的困難」
改變這件事太難了。
我想,很多人每每想開始嘗試改變,內心總會冒出這些聲音:
「如果我努力了,結果還是失敗呢?感覺就很丟臉」
「要做,就一次做到最好,不然乾脆不要做嘛」
這種害怕失敗以及完美主義的心態,導致很多人在還沒開始,就先打退堂鼓。
畢竟,不改變,比較簡單嘛。
不動最好了,不但不用面對可能失敗的結果,還能維持住自己的自信。
但你知道嗎?
習慣的建立並不是一場考試,過程中完全允許你用不完美的姿態去前進。
你不需要把建立習慣的過程看的很複雜、很困難。
與其擔心失敗、停在原地,不如試著再讓自己往前走一些,哪怕就只走那一步。
每天走一小步,那也是前進。
慢慢累積久了,我想,那個「改變很難」的困境,其實早就不知不覺被你甩在了身後。
延伸閱讀:5 個方法,讓你避免被自己的「完美主義人格」破壞創作步調!
2.「使用錯誤的方法」
我們常常使用錯誤的方法來建立好習慣。
例如:過度依賴意志力來逼迫自己要自律、要堅持。
但是,光靠意志力根本很難長久維持,還很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失去自信。
其實,多參考行為科學所設計出來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建立起一項好習慣。
例如:建立內在動機、培養身份認同、固定時間地點、專注力管理…等。(後文會一一詳細說明)
用更科學的方法去取代掉痛苦自律,相信你就會發現,培養好習慣真的沒那麼困難,反而還比想像中輕鬆很多。
3.「生活環境的影響」
很多人會誤以為,建立習慣完全只要依靠個人的努力就好。
但其實,「環境」也是一個能否維持習慣的關鍵決定因素。
記得:「環境>習慣>意志力」
試想:
- 你的工作桌上放的是水果,還是零食?
- 閱讀 App 的首頁推送是經典書籍,還是短影片?
就算你本身有著強大的意志力,但終究比不過習慣所帶來的威力。
然而,就算你已養成長久好習慣,但也可能因身處錯誤的環境,而導致習慣瞬間瓦解。
「預設選項>>>一切」
當環境中的預設選項和你的目標一致時,習慣就容易被培養和維持。
相反的,當環境充滿干擾,那就算是再強的個人意志力或穩定的好習慣,可能都還是很難抵擋住誘惑。
建立好習慣=天天痛苦自律?
「自律是當你的最高慾望支配你的次要慾望時,不是通過抵抗,而是通過基於理解和同情的愛的行動。」── David Deida
一提到自律,你腦海中會浮現什麼?
是痛苦嗎?因為要強迫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
如果你認為,因為要抵抗本能,因此「自律=痛苦」。
那我想,先停止自律吧,因為你可能要換個方法了。
先來聊聊,我認為自律的定義:
「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刻意』運用意志力去抵抗其他的慾望。」
但如果我們直接把建立這項習慣,當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對它投入時間與精力,這時根本就無需自律,對吧?
這就像,你在面對自己的那些嗜好/熱愛的興趣時,你不會對自己說「我要更自律!」吧?
因此,我們要先試著理解,這個自律背後所帶來的價值。
你需要為這項習慣,重新賦予對你來說更重大的意義。
那未來,你就會很自然的去做好它。
我認為,自律是一個生活型態的重新選擇,它並不一定代表痛苦。
因為你有個理想、有個想要的生活型態,因此選擇做這件事、建立這項習慣,你也就很自然地會去做它,不需要別人或自己來逼。
而上述行為,在外人看來,你就是個挺自律的人了。
但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律並不等於痛苦,它反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因為你在每一天,都又往自己理想前進了一些。
而這,根本就不需要逼自己自律。
「在實踐這些紀律時,不可把它們當成外力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束縛。應該讓它們成為我們意志的表達。我們應該是心甘情願,而且久而久之成為習慣之後,反而會因為不去實踐而覺得若有所失。」──《愛的藝術》
建立長久好習慣的 5 秘訣
1.「建立內在動機」
想成功改變一項行為或是建立一項好習慣,有個很重要的前提:
「你需要在這個領域有足夠多的知識量。」
你需要深刻的了解:
- 這件事你去做了,在未來,你的生活會產生怎樣的改變?
- 如果你不去做這件事,在未來,你的生活又會變得怎樣?
- 這件事,或是這個改變的動作,對你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例如:
「培養閱讀習慣為何很重要?長期不學習會怎樣?」
「每天運動為何很重要?都坐著不運動會怎樣?」
「每天睡飽為何很重要?都不好好睡覺又會怎樣?」
如果你說想建立閱讀/運動/睡眠習慣,結果以上的問題你一句話都答不出來。
那我唯一的建議,先去看點資料吧XD。
俗話說的好:「知道為何,就能承受任何。」
透過這些向外的學習+向內的思考,才能真正鞏固起你內在想改變的那個動力。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做這件事會怎樣、不做又會怎樣,那你就很可能無法堅持、也容易三分鐘熱度。
畢竟,如果你沒有夠多的知識量、夠多的為什麼,去支撐起你想改變的內在動機。
你就會覺得,這件事好像做也可以、不做也沒關係。
因此,用知識來堅定你的信念,同時深刻的了解到:「你到底為何來做這件事?」
好好為這件事、這項習慣,賦予對你來說,更為重大的意義。
延伸閱讀:如何透過閱讀書籍,有效達成自我成長?平時很忙,怎麼看書學習?
2.「培養身份認同」
「我應該要戒菸。」
這話聽起來沒什麼問題,對吧?
但其實它暗藏了陷阱。
因為當你這樣說時,潛意識裡已經認定「我是個抽菸者」,但因為抽菸不好,所以我「應該要戒掉」。
但大腦為了避免認知失調,就會去認同「我是個抽菸者」,因此開始找出「抽菸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的各種理由。
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得重新定義身份。
停止告訴自己「我應該要 XX」,開始說「我想要 XX」。
試著去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人平常會做什麼樣的事?」
例如:我應該要戒菸 → 我不抽菸,我想成為健康的人,而健康的人平時都會好好運動、不抽菸。
接著,確實用你每天的行為,為你想成為的那個角色投票。
這就類似先騙自己的大腦,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而有了行動,久而久之,你也確實會成為那種人。

3.「重建預設迴路」
固定時間、地點
剛開始建立習慣,環境中有提示提醒很重要。
因為這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更快的進入狀況。
而做法可以是,改造你的生活環境、設定固定的時間與地點。
讓自己能習慣一進到那個地方,就自動執行那件事。
例如,你想培養閱讀習慣。
那就可以設定晚上 9. 時間一到,就要進去某個特定的閱讀空間。
而如果你怕忘記,也可以設個鬧鐘、或是在桌上貼便利貼來提醒自己晚點要做這件事。
習慣堆疊
「習慣堆疊」的意思就是,你可以把想養成的新習慣,放在你已經固定會做的事情的後面。
把「想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
也就是:「做完 XX(已固定的舊習慣),我會執行 XX(想培養的新習慣)」
例如,你想培養運動習慣。
那就可以這樣設定,在你刷完牙(已固定的舊習慣)後,做 10 下深蹲(想培養的新習慣)。
同時記得,這個新習慣在剛開始時最好不要太大、太困難。
雖然小行動或許短期內無法讓你立即看見成效,但它可以有效幫助你穩固你的身份認同。
況且,越小、越輕易就能達成的行動,你也才越容易有動力不斷持續下去。
獎賞
一項行為要不斷持續,除了簡單、容易執行,其中有無獎賞就是關鍵。
而獎賞也分成兩種:
- 內在獎勵
- 外在獎勵
內在獎勵通常是,執行簡單小行動後,大腦會給你的「多巴胺」化學物質。
它會鼓勵你,讓你想繼續做下去。
而外在獎勵通常就是,「做到 XX,就可以獲得 XX」。
例如:連續運動 1 個月,就能買某件新衣服。
記得,如果要設定外在獎勵,那要注意「獎勵不能與你的身份認同有衝突」。
例如:連續運動 1 個月,就能吃一頓麥當勞大餐。
而除了上述的獎勵,我也很建議你可以製作一張「習慣追蹤表」。
這張表,最好能直接掛在你書桌的牆上。
它能幫助你視覺化你的習慣建立過程。
每天,當你有完成一項新習慣,就能在紙上打個叉叉。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別讓這條鎖鏈斷掉。
同個月內,你可以錯過 1 次習慣,但是盡量不要連續錯過 2 次。
否則,連續錯過太多次,就很容易就會削弱你過去所累積起來的習慣迴路。
4.「降低環境誘因」
由於大腦在思考時會很耗能。
因此,如果我們能主動降低選擇的複雜性,就可以減少大腦的認知負擔,幫助自己更輕鬆地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
具體來說,在工作中,我們可以把容易分心的東西「移出視線之外」。
例如:把手機放進抽屜或放到另一個房間。
甚至,如果周圍干擾物真的太多,那你也可以直接換個環境。
例如:改到圖書館或咖啡廳工作。
5.「執行專注力管理」
冥想
「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源於沒辦法一個人靜坐在房間裡。」──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
想有效練習專注,那就不得不提到冥想。
剛開始不用給自己太多壓力,你可以從每天 3 分鐘開始。
過程中姿勢不限,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
其中,你的大腦一定會出現很多想法,這時你要做的,就是意識到思緒飄走了,接著再慢慢把它帶回來就行了。
這練習,是為了讓大腦逐漸適應何謂「專注」、「一次只做一件事」。
而當你這麼做幾周、幾個月之後,相信你的專注力將會提升許多。
也如同《快樂實現自主富有》一書中所提到的:
「冥想就是心智的間歇性斷食。吃太多糖,身體會變沉重;太常分心,心智會變沉重。花時間專心的獨處、 自省、寫日記、冥想,幫臃腫的心智健身,無法解決的事往往能迎刃而解。」
延伸閱讀: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睡眠
睡飽的重要性,我這邊就不多贅述,我比較想聊聊我們到底可以如何睡好覺。
有人可能會好奇,人一天到底要睡多久?
這句話真的沒有標準答案,就像《最好的睡眠》一書中所說的:
「睡眠時間『沒有絶對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掌握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不過,我想有個指標或許你可以參考看看,那就是:「你是否可以自然醒?」
如果你覺得一直都覺得睡不好,那會建議可以試著改造你的睡眠環境。
像是從「房間溫/濕度調整、床墊/枕頭的選擇…等」這些項目著手。
延伸閱讀:滑手機 ≠ 休息?創作者必知的 3 種休息法!重啟你那疲憊的身心靈
飲食
「沒有其他事像健康問題一樣能讓人生瞬間變色。」──《快樂實現自主富有》
一般人想開始調整飲食習慣,絕對不要搞得太過複雜,否則你很容易就會想放棄。
建議可以從以下 3 原則開始就好:
- 吃「醣」不吃「糖」
- 注意總熱量控制
- 多吃原型食物
首先,「醣」能吃,但有甜味的「糖」,能不吃就不吃。
因為這類精緻糖分,除了幾乎沒其他營養素之外,還會讓你血糖迅速升高,造成肥胖及其他新陳代謝的問題。
因此,「糖」最好少吃,當然能直接戒掉最好。
接著,要多注意總熱量控制,不要超標。
建議可以到「中研營養資訊網」,輸入你的資料查詢每天的總熱量、六大類食物建議攝取量。
最後,最好多挑選原型食物來吃,並盡量減少攝取大量加工過後的食品。
當然,在剛開始也不用太過要求自己每天要吃多健康。
只要能先有意識到自己每天到底都吃進了什麼,同時,學著去判斷食物的種類及健康程度就可以了。
等未來心有餘力,再做更嚴格的飲食控制。
運動
有研究顯示:
「在工作將近一個小時前起身運動五分鐘,對於工作者的整體表現與身心健康助益最大。」
很多人或許會以為,要運動都得上健身房。
但其實,在剛開始培養運動習慣時,你只需要做到「多動、少坐」,就可以了。
尤其是長時間需要在辦公桌前工作的人,盡量要每隔一段時間就起身動一動,如此才能避免久坐的危害。
而一些簡單的運動類型有:深蹲、肢體伸展、多爬樓梯、多走路…等。
這就像《踏實感的練習》一書中所說的:
「無論運動時間是兩分鐘、五分鐘,還是十分鐘,只要一天運動數次,長期下來就會累積不錯的成效。」
「經常動動身體,有時候用點力氣動一動,一點一滴都不會白費。」
建立新習慣不是 21 天?
以下這段內容取自「How Long Does it Actually Take to Form a New Habit? (Backed by Science)」一文。
「21 天就能養成新習慣」這個說法源自於 1950 年代,整形外科醫生 Maxwell Maltz。
他發現,手術後病人平均需要 21 天適應新樣貌或肢體感覺變化。
因此,他提出「至少需要 21 天適應改變」的這個概念。
結果,後來經過多年的流傳,直接被簡化為「只需 21 天就能養成習慣」。
由於這數字它簡單、激勵人心,並且聽起來很有說服力,於是就被許多自我成長書籍、演講者引用,造成廣泛流傳。
但其實這數字背後,完全缺乏科學支持。
那所以,養成一項新習慣到底要多久?
答案是:「18 天 ~ 254 天不等」
根據倫敦大學學院健康心理學研究員 Phillippa Lally 的研究,養成一個新習慣的平均時間為 66 天,這是基於她與研究團隊對 96 位參與者進行 12 週觀察的結果。
這些習慣有簡單的,像是「午餐時喝一瓶水」;也有比較複雜的,像是「每天跑步 15 分鐘」。
最後數據顯示,習慣的形成時間範圍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約 2 ~ 8 個月)。
換句話說,養成習慣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標準,而是取決於:
「行為的難易度、個人特質、環境因素…等」
更重要的是,Lally 的研究還發現,「偶爾中斷習慣」並不會毀掉整個習慣養成的過程。
養成更好的習慣,並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過程。
因此,比起追求完美,我們完全可以允許自己犯錯,同時制定快速回到正軌的策略、專注在穩定的長期努力上。
其實說到底,養成某種習慣需要多長時間並不重要。
不管是需要 21 天還是 2100 天,你都必須付出努力。
其中,要去到第 2100 天的唯一方法,就是從第 1 天開始。
如何選擇要建立什麼習慣?
我們經常會被「成功人士的 XX 個好習慣」這類的相關標題所吸引。
從早起到冥想,再到每天閱讀一小時。
好像只要把這些習慣都培養好,就能像他們一樣成功。
但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只看「他們現在都在做些什麼?」,而是更應該深入的去了解:
「為何他們要養成這些習慣?」
「這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他們想達成什麼目標?」
找出那些根本的行動邏輯,然後再把習慣拿回來自己實驗一陣子,並依你自己的生活節奏做相關調整。
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工作型態都不一樣,對別人有效的方式,對你可能完全無效。
舉例:很多人說成功就要早起。
但如果你早起後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只是坐著滑手機或追劇,那這個習慣對你來說就完全沒有意義,還不如回去睡到飽。
我認為,習慣選擇的唯一原則,一定是先搞清楚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並找到那些,能為這個身份所服務的習慣。
自然你就會願意去做,慢慢累積,未來也才有機會能真實改善你的生活。
畢竟,習慣是為你、為你想成為的人、為你想達成的生活目標而服務的。
而非為了讓你困在別人所給的框架裡,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

結論
「西方看待紀律的方式(和看待任何德行的方式)有一個讓人遺憾之處:認定其實踐會帶來痛苦,又因為這痛苦,所以是『可嘉的』。反觀東方在很久以前便認識到,對人來說是好的東西──對他的肉體與靈魂來說是好的東西──必然也是讓人愉快的,儘管在開始時有某些抗拒力需要克服。」──《愛的藝術》
最後,幫你整理一下上述的內容吧!
-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節省大腦的能源,我們會傾向於形成自動化反應,從而養成習慣。
- 習慣有分好壞嗎?
好習慣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而壞習慣可能不但無法達成目標、還會消耗更多精力。
好習慣:行為對自己或社會的效益>成本。
壞習慣:行為對自己或社會的效益<成本。
- 為什麼建立好習慣很重要?
1.「獲得生命掌控感」
2.「複利效應的威力」
- 為什麼好習慣這麼難建立?
1.「改變本身的困難」
2.「使用錯誤的方法」
3.「生活環境的影響」
- 建立好習慣=天天痛苦自律?
自律不等於痛苦,當我們能理解習慣背後的價值並賦予它意義時,建立習慣會變得自然而快樂。
- 建立長久好習慣的 5 秘訣
1.「建立內在動機」
2.「培養身份認同」
3.「重建預設迴路」
4.「降低環境誘因」
5.「執行專注力管理」
- 建立新習慣不是 21 天?
養成一項新習慣的時間範圍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取決於行為的難易度、個人特質和環境因素。
- 如何選擇要建立什麼習慣?
先搞清楚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並找到那些能為這個身份所服務的習慣。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大解密】拖延症背後的真相?7 大策略,幫助你喚醒生產力!
參考資料:
「自律」跟「養成習慣」根本沒有關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