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再對每個人說好,你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的貢獻。」──《少,但是更好》
以下文章會來聊聊,「深度工作的定義?」、「淺度工作 vs. 深度工作」、「深度工作的 10 條守則」,以及「專注力不足到底是不是個問題?」。
好奇內容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深度工作的定義?
深度工作(Deep Work)是指:「專注於具有挑戰性、專業性高的任務上,並且排除干擾,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
簡單來說:「深度工作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和成果品質,同時讓你更滿意自己的工作。」
它試著讓你更加「聰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其中,深度工作適合用在,需要高度專注力、創造性思考和快速學習的工作上。
淺度工作 vs. 深度工作
我認為的淺度工作是:
「抱持著一心多用、分散注意力的工作模式,做這些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還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但收穫卻很少,也更容易被其他人模仿。」
相對地,深度工作則是:
「將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單一任務中、避免分散和干擾,並持續進行高品質的工作,容易提高工作效率與成果品質。」
深度工作就像 Cal Newport 所說的:「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進行所謂的「深度工作」呢?
以下我整理了 10 條關鍵守則,讓我開始一一介紹給你吧!
延伸閱讀:提升工作效率的 9 技巧,一次搞懂效能、效率、效益的差別!
深度工作的 10 條守則
1.「建立良好無干擾的工作環境」
準備要工作前,就先關閉你的手機,甚至直接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也行。
要試著為自己創造一個安靜、沒人能輕易的打擾到你的環境。
接著,需要的話,你可以將工作桌簡單整理一下。
這會讓你更專注於手頭上的任務,減少被週邊雜物干擾的機會。
(但要小心,別每次在上工前都浪費太多時間在環境整理上!)
延伸閱讀:【大揭密】手機成癮讓你生活失控了嗎?5 招協助你有效改善!
2.「接受事情無法全做完的事實」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假設:「只要給我夠多時間,我就可以把事情全部做完。」
可事實是。
那天基本上不會到來,你也不可能做完所有你想做的事。
因此,當你早點接受你其實無法完成所有事的事實後,不但可以讓你放鬆下來、不再那麼焦慮之外,還可以讓你更專注於思考:
「考量到我擁有的時間和資源,我真的能滿足這個要求嗎?」
「這是我目前該花時間和資源去解決的當務之急嗎?」
「這個活動或這份努力能不能對我的目標做出盡可能最高的貢獻?」
「到底什麼事才是我現在真正該去做的?」
「這件事一定只能我去做嗎?有沒有辦法外包?」
「這件事不做會怎樣?可以直接刪除掉嗎?」
「執行這件事時,有沒有更快、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
……
以上的這些自我提問,才是最重要的做事關鍵。
我們無法做完所有想做的事。
因此,要學會選擇性地做事,專注於最重要的任務,並將其他事情交給他人或外包。
必要的話甚至可以直接刪除不去做。
這就像《快樂實現自主富有》書中所說的:「設定你的理想時薪,並嚴格落實。若你親自解決一個問題省下的錢低於你的理想時薪,就別管它了;若將任務外包花的錢低於你的理想時薪,就外包。」
3.「選擇性地做事、量少而專注」
「在成功的世界中,凡事並不相等。少數一些原因會創造大部分的成果。正確的投入,會產生大部分的產出;若干努力會帶來幾乎全部的報償。」──《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相信你應該聽過 80/20 法則。
沒聽過的話,我簡單解釋就是:「80% 的產值是由 20% 的行動所創造。」
這法則的關鍵是:「如何讓自己專注在那些 20% 的行動上,並且讓做事前的思考品質提到最高。」
放下「一切都很重要」的信念。
真相是,「一切幾乎都不重要」。
「只做真正重要的事,並排除其餘的一切。」
與其讓自己去做一堆雜事,不如事情完成少一點,但卻能把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
我曾聽過一句話:「沒產值但是佔時間的事,要抱著讓它擺爛也無所謂的心態,你才有可能專注在創造更高的產值。」
「不該做的事情,與該做的事情同樣重要!」
當你能用的時間越少,你也就能更精確地去分辨什麼事情才是最有價值或生產力的。
因此,過濾掉那些不做也沒差的工作吧!
當我們排除掉無謂的瑣事和干擾時,我們的大腦就有更多時間能休息,同時在需要時也能夠更加充分地專注其中。
畢竟,真的不是每件事都一樣重要,別陷入「每件事情都做完才能成功」的想法之中。
「做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的 3 大反直覺法則:更慢做事,才能獲得更多時間?
4.「明確優先事項和自身目標」
當你確定好你想完成的所有關鍵工作後,你就要再從中根據事情的重要性,去決定出執行優先順序。
接著,為這些任務,定義一個明確的完成目標。
首先,你可以製作一張簡單的待辦清單。(列清單是我最常用來管理任務及生活的重要工具)
上面最好要有:「即將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截止日/時間、可立即行動的步驟」。
列出待辦清單的好處在於,你可以清楚明瞭的一眼就看出今日任務及下一步行動。
記住:「人腦是用來思考,而非記憶的」
這麼做能夠讓你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像我就是習慣在前一晚就把明天要做的所有事都先列出來。
接著,在早上就先吃掉那隻最大的青蛙(完成那件最難/最重要的大任務)。
讓最重要的事引導你一天的行動。
當關鍵任務都做完後,你就可以依照當下心情,去挑選清單上的次要任務。
等到需要轉換腦袋或短暫休息時,才去處理那些更次要的雜事,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數的重要任務上,做出最好的專注力配置。
其中,我很推薦你早起做事。
為何要早起?
以下是我的理由:
「早起能讓你感覺獲得世界的極端所有權,讓自己更有自信的面對挑戰。而且早上通常也沒什麼人會來打擾你,能讓你更專心於手上的任務,也比晚睡的人有了更多能好好專注做事的時間。」
早起能獲得這些好處,你還不開始嗎?
延伸閱讀:【解析】習慣總是被打斷?5 秘訣,不夠自律也能建立長久好習慣!
5.「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流程」
制定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做事流程,能幫助你控制自己的工作時間和任務進度。
那實際上到底要如何建立?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暖身工作開始。
這時不要做太多意義不大、讓自己「感覺很努力」的事。
像是:看訊息/看通知、回覆 Email、浪費時間看「現在」不需要的資料…等。
建議你可以把這些暖身工作替換成簡單好執行的行動就好。
例如:喝水/喝咖啡、簡單整理一下桌面、伏地挺身 10 下、冥想 5 分鐘…等。
畢竟,當你把時間花在太多不必要的任務中,本質上,你就是在逃避做那些你真正該做的事。
例如:打開檔案,打下那第一句話。
而你有沒有在瞎忙,這件事問你本人最清楚了。
接著,關於那些「雜事」,我都會怎麼處理?
我通常都會把它們打包在特定的時段一起做完。
生活中有許多事我認為都算是雜事。
例如:回覆訊息、檢查通知、收發 Email、完成生活中的必做任務(洗衣服/倒垃圾…)、寫課堂作業/心得/報告、買日常用品…等。
以上這些事不要想到就馬上去做。
建議你可以等飯後或是下午/晚上專注力下降時,再直接一起全部處理掉就好。
如此,就能讓你避免多工、提高產出效率。(關於「多工」後面文章會繼續詳細討論)
畢竟,太過於頻繁切換任務,這很消耗我們的注意力。
最後,如果工作中突然有靈感出現怎麼辦?
我的作法很簡單。
就是先記下來,等等做完手頭上的正事後才去做思考。
思考:「是否要執行它?或其實沒必要,可以直接刪除?」
很多事當下你會誤以為它很重要,但通常事後再去好好思考後,就會覺得其實也沒那麼必要做它。

6.「保持完整的工作時間區塊」
當你有一個完整的工作時段。
就能讓自己專注於短時間內大量產出。
想辦法壓縮自己的工時,逼迫自己在短時間內高度專注。
建議可以將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排在一天中一大早最初的時段,這時的工作效率通常有機會達到最高。(當然也可以依照你的生活習慣做調整)
接著,設定專注時間區塊,並將其他任務、雜事、會議安排在其它時間。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進入深度工作狀態,避免被中斷和分心。
也不要讓別人能輕易的干擾你工作。
7.「避免多工、提高產出效率」
有研究顯示,人是無法多工的。
每一次的注意力轉換,我們平均要花 23 分鐘才能再回到原本的專注狀態。
我們跟電腦不同,必須依序處理事情。
當我們在做事時拿起手機去處理其他雜事時,這就是一次的多工。
另一種多工則是一次讓大腦同時處理兩件以上的事情。
邊工作邊聽 podcast 就是一個例子。
這種類型的多工是少部分人的特權。
不然除非手頭上的事不需要或是極少要動用到你的專注力。
否則一次做兩件事,只會讓你分散注意力、降低效率而已。
因此,讓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然後才允許自己切換到下一個任務。
畢竟,大腦很難同時專注在兩件不同的事物上。
如此,就能提高你的單位時間產出,讓每個任務都得到充分的專注。
8.「實踐專注力訓練技巧」
專注力是一種可以訓練和培養的技能。
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你提升專注力。
像是:運動、冥想…。
這些練習都能幫助你更專注於當下。
首先,運動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並促進身體和大腦的血液循環。
這不但有助於提高專注力,還可以釋放多巴胺和其他神經傳遞物質。
而這些化學物質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心情、增加做事動機和提高專注力。
我還聽過有研究指出,在大自然中散步可以有助於恢復自身注意力,同時也能放鬆身心。
接著,藉由冥想,我們可以獲得放鬆、穩定心情、減少思緒干擾的效果,同時也能增強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冥想所能帶來的好處有太多了。
但想看到成效的前提是,你得每天做並持續一段時間。
建議可以試著從每天 5 分鐘開始,再逐步拉長時間長度。
9.「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部分應該不用我多說什麼,就是一些非常基本的生活習慣。
「睡眠、飲食、運動」
如果說體能是各種能量的基礎,那睡眠就是體能的基礎。
沒有什麼比睡眠對效率的影響更大了。
睡眠不足對健康、情緒、認知學習都會有害。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和情緒穩定的最根本關鍵。
當事情做不完,睡眠是最多人會先犧牲的。(但我是非常不支持這種做法啦XD)
因此,讓自己睡飽、保持固定的作息,同時確保飲食均衡、不亂吃垃圾食物。
其中,適度的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馬不停蹄的急迫性正在扼殺思考力、創造力、品質、專注和效能。」──《這樣 WORK 才 WORK!》
唯有適當的休息才能平衡長時間高度專注的工作。
在工作上告一個段落後去午休,也有助於提升你在下階段工作時的專注力。
而運動可以是:「放鬆雙眼、抖動四肢,進行一些簡單的體操或伸展頸部和背部」。
這些動作都可以幫助你恢復專注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並結合適當的休息和放鬆活動,都能有助於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及專注力。
延伸閱讀:滑手機 ≠ 休息?創作者必知的 3 種休息法!重啟你那疲憊的身心靈
10.「利用工具提升專注力」
適當使用科技工具也可以幫助你提升專注力。
我最推薦的就是「計時器、碼錶」。
計時器可以讓你在工作期間督促自己先好好專注、集中精神做事。
碼錶則可以更細緻的去監測你在每個任務上所花費的時間,這能在往後更好地掌握任務時間分配和進度管理。
為了壓縮深度工作的時間,有個方法是,先確認你在正常情況下,完成這項任務所需的時間,然後給自己設定一個更嚴格的期限。
接著,設定倒數計時,去感受時間的緊迫性。
其中,你得確保時限設定是在自己能夠完成的邊緣。
簡單說就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同時又不至於太過困難導致你想放棄。
延伸閱讀:摒棄時間管理 app,掌握這 5 件事,你也能成為高效工作者!
專注力不足到底是不是個問題?
真相是,人類原本就被設計成無法長時間專注。
怎麼說?
如果回到原始時代,草原上存在著 A 猿與 B 猿。
A 猿是在吃東西時極度專心、完全無法感知到任何外界的變動。
反觀 B 猿則是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分心。
我們很快就可以預測到,B 猿的基因更有可能被保留下來。
因為 A 猿很可能因為吃東西太過專注,忽視了外在變動,導致被其他獵食者咬死、被天擇掉XD。
因此,根據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了解到,人類天生就不太能夠長時間保持專注力。
我們的大腦反而更傾向於關注新事物以及環境變化。
這是為了要求生存。
因此,專注力不足並不一定是個問題。
這僅僅是我們身而為人,天性的一部分。
我們並不需要因為無法長時間專注而感到自卑、失去自信,甚至將所有的失敗都歸咎於自己容易分心。
別將專注力無法長久視為一種缺陷或詛咒,而是應該接受它就是我們的一部分。
接著,我們就可以學習如何在分心是必然的前提之下,去盡力提高做事的效率和品質。
結論
身而為人分心是常態。
無法長時間專注不是你的錯。
不要因為自己無法長時間專注而感到太過於挫折。
我們可以先接受自己的天性,並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透過以上深度工作的習慣,學習有效地管理注意力,你就可以盡力克服分心這個問題,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表現、提升工作效能,從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最後,讓我幫你做個總整理吧!
深度工作的 10 條守則:
- 「建立良好無干擾的工作環境」
- 「接受事情無法全做完的事實」
- 「選擇性地做事、量少而專注」
- 「明確優先事項和自身目標」
- 「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流程」
- 「保持完整的工作時間區塊」
- 「避免多工、提高產出效率」
- 「實踐專注力訓練技巧」
-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 「利用工具提升專注力」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大解密】拖延症背後的真相?7 大策略,幫助你喚醒生產力!
參考資料:
《深度工作力》增加思考品質的 3 種方法:一早上班不要先打開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