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感來自接受而不是否認我們的時間有限。」──《人生 4 千個禮拜》
以下文章將會分享,3 個時間管理中的反直覺法則:「慢慢來比較快」、「少做才能多得」、「關鍵在期望管理」,以及「接受時間的有限性,會讓你活得更自由」等內容。
好奇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時間管理反直覺法則 1:慢慢來比較快
該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
「慢就是順,順就是快。」── 美國海豹部隊
有時,在生活中有個弔詭:
「當我們試圖更快地完成事情時,效率通常很低;而當我們允許自己慢下來時,反而事情才有所進展。」
「事情該花多少時間完成,就花多少時間完成。」
這句話並不是讓你選擇拖延的藉口,而是允許自己用最自然的步調去完成工作。
「有意義的生產力通常不會來自匆忙完成事情,而是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花多少時間,臣服於德國人所說的『本身的時間性』,也就是某個流程本身就需要的時間。」──《人生 4 千個禮拜》
當我們主動選擇慢下來,心態就能保持平靜,這時也更不容易瞎忙,重要工作也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進展。
畢竟,長時間的工作,並不一定能為你帶來同等的成果,因為你不一定真的有把時間花在正確的事情上。
而短時間的工作,如果你有把時間投入在正確的事情上,也可能會為你帶來巨大的成果。
如同 Laura Vanderkam 曾說過:
「時間是個選擇,工作時數與你能做多少事通常無關。」
心理學研究也有提到,慢下來會讓我們的大腦對時間的感知變得更廣,記憶也更深刻。
當我們減少因匆忙帶來的錯誤,效率自然就能提升,反而獲得更多空閒。
延伸閱讀:提升工作效率的 9 技巧,一次搞懂效能、效率、效益的差別!
休息的重要性
「事實上,至少把部分的休閒時間,以『浪費的方式』用在單純享受體驗帶來的樂趣,是唯一不會浪費休閒時間的方法 ── 真的在休息,而非暗自希望未來會有好處的自我提升。為了全心活在只有一次機會的人生,你必須避免把所有的空閒時間用於個人成長。」──《人生 4 千個禮拜》
事實上,真的不是所有空閒時間都要用於個人成長。
真正的休息來自於你允許自己「浪費」部分時間,去純粹享受生活中的樂趣,而不是為了將來的某種「好處」。
試想,當你專注於喝一杯咖啡、欣賞一幅畫,或是躺在沙發上發呆時,那種專注當下的滿足感,是否能以效率或成就來衡量呢?
這就像西蒙・波娃曾說過:
「唯有讓個人活出樂趣,生產與財富才具有意義。」
真正能為你帶來滿足感的休閒嗜好,或許多少會讓你感覺有點尷尬。
但你會感覺尷尬,那正代表你是為自己而做,非為了他人或符合某種社會期待而做的。
再者,休息、放空也不只是為了恢復能量,它也是讓我們大腦能切換到「發散模式」的關鍵。
相對於「專注模式」注重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發散模式」就是我們創意與靈感的來源。
當我們真正放鬆時,潛意識才有空間處理內在的想法,甚至跳脫框架,找到一個全新的方向。
Laura Vanderkam 也曾說過:
「一昧地勤勞,反而可能是時間的殺手;對自己有高大上的期望,反而讓你不斷空耗;想要學會多產的本事,你要先學會休息。」
延伸閱讀:滑手機 ≠ 休息?創作者必知的 3 種休息法!重啟你那疲憊的身心靈
具體做法
1.「為工作設定時限」
選擇慢慢來,也不代表你一天只能專注完成一件事。
重點在於,我們要小心自己「無意識的」把時間投入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因此,這時就要了解「帕金森定律」。
簡單講就是:「一件事情會占滿所有你可用的時間。」
而解決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為每個任務設定時限」
時限多長不一定,要看任務的大小、看個人的狀態、看處理事情的速度。
對別人來說要 3 小時才能搞定的,對你來說可能只要 30 分鐘。
因此,我們要依據任務的規模大小與你自己當下的狀態去做規劃,而非讓任務無止盡的占滿你所有可用的時間。
2.「預先規劃時間如何使用」
我們當然並不需要強求自己,一定要好好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所有時間都拿來自我成長。
我們其實只需要做到,減少「無意識的浪費時間」就好。
具體做法就是:「預先做好規劃」
像我就是會在前一晚,先列好明天的待辦清單,細至幾點要做什麼事。
有意識的規劃,可以讓你隔天醒來時有清晰的方向感,並大大降低被瑣事干擾或無意識的分心的機率。
3.「休息時間也要排進行事曆」
休息、放空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
讓未來的自己,有更好的狀態去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推薦可以練習:「給自己 3 ~ 5 分鐘,什麼都不做」
這能幫助你停下來重新思考、評估,到底哪些任務對你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冷靜選擇最值得你去投入的事情。
「練習什麼都不做是在奪回你的自主權 ── 不再試圖迴避此時此刻的現實真正帶來的感受,冷靜下來,替你分配到的短暫人生做更好的選擇。」──《人生 4 千個禮拜》
時間管理反直覺法則 2:少做才能多得
專注於少數要事
「過勞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成為一個討好者。仔細審查每一個『要求』你時間的事情,並且對它吝嗇一點。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將時間投資在自己的自我照顧和與家人相處上。」── Justin Welsh
如果你覺得每天時間總是不夠用,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同時想要完成太多事情。
但事實是,我們在一天中的時間與專注力都很有限,同時,「也不是每件事都一樣重要」。
因此,我們應該更注意資源分配,把大部分的時間與專注力,分配給那些真正值得我們投入的人事物,而不是試圖兼顧待辦清單上的所有事。
當你專注於完成最重要的那一兩件事情時,不僅能獲得大部分的成果,還會重新找回「時間感」。
「時間感」是一種確切感覺到今天的自己特別有生產力的感覺,清楚知道自己今天完成了哪些事。
因此,與其把精力分散在一堆小事上,不如先做那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事。
這樣,你的生產力自然會大幅提升,而不會總覺得自己整天都在瞎忙,最後陷入那種「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什麼都沒做」的狀態。
這就像,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的:
「單單忙碌是不夠的,螞蟻也很忙。問題在於,我們忙些什麼?」
延伸閱讀: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有些事難免會不及格
「你要培養讓小壞事發生的習慣。如果你不這麼做,就永遠沒有時間做改變生命的大事。」── Tim Ferriss
有些事,真的沒必要做到 100 分。
其實,事先決定讓哪些事情砸鍋,反而是高效生活的核心之一。
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確實都有限,而當你試圖什麼都做到完美,最終只會變成什麼事都做不好。
這就是為何「說不」,是時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重點在於「策略性地」讓某些事不及格。
我始終認為,與其被動地任由事情出錯,不如主動設計自己的不完美。
例如:「哪些事你其實可以不參與?哪些領域你可以稍微放低標準?…等」
選擇性地忽略,能讓你釋出更多的時間心力,專注在那些更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同時,也要讓自己習慣關注於已完成的事,而不是無止境的待辦清單。
哪怕一天只做好一件事,只要這件事足夠重要,那也能給你帶來微小但穩定的成就感,而這正是推動你持續前進的燃料。
最後,分享我在《人生 4 千個禮拜》一書中,很喜歡的一段話:
「正因為那是你唯一能做的事,也就成為你唯一必須做的事。
如果能以這種方式面對時間的真相,敞開胸懷接受有限的人類會碰上的狀況,無論你手上握有什麼牌,你的生產力、成就、服務他人的心與滿足感將達到巔峰。
事後回顧,你將看到你的人生一步步成形。
那樣的人生符合『善用時間』唯一最終的標準:不是看你幫過多少人,也不是看你做過多少事,而是在你所處的歷史時刻、有限度的人生中,運用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實際真正去做、照亮其他人人生的事 ── 不論那件事有多壯志凌雲,或者只是小露一手,你已經完成來到世上的使命。」
具體做法
1.「找出最重要的事」
工作前先思考:
「哪一兩件事完成後,會讓你覺得今天特別有進展?」
你每天的重點,不是完成多少項目,而是能否聚焦於那些最有影響力的事情上。
重點是,透過每天有意識地為自己產出至少一個「成果物」,來確保自己當天的努力有創造價值。
而想做到這件事的其中一個關鍵在於,你要把自己一天當中最早的時段,拿來執行這件最重要的事。
可能是每天花 2 ~ 3 小時,專注做好這些事,並產出幾個關鍵「成果物」,而不是把時間都拿來塞滿無數不重要的瑣事。
2.「先支付你自己」
建議在一天剛開始時,先把時間拿來投資在自己身上、先照顧好自己。
任務可能是:「冥想、閱讀、某個自己有興趣的重要項目…等」
總之,只要是有關於你自己的事,那都行。
或許,這時待辦清單上還有很多事在等著你去完成,你會很焦慮是難免的。
但訓練自己忍耐未完成的感覺,刻意延後那些「可以等」的事,你會發現做事效率反而更高。
今天就做,只做一點也行,不論時間多短都沒關係。
因為這是唯一、能確保你真的會去執行的方法。
不要再「等我有時間」或「等我準備好」,因為那一天可能永遠不會到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閱讀?這些年所累積的學習經驗,我到底獲得了什麼?
3.「練習說『不』」
「時間是寶貴的。不要把你的時間浪費在那些不能推動你前進的事情上,和那些不能激勵你變得更好的人身上。」── KurtisPykes
其中,最難說不的,或許並不是那些完全無關、不重要的瑣事,而是那些「中等重要性」的誘惑。
例如:「還算愉快的友誼、還算有趣的工作機會…等」
它們看起來是真的有其價值,還是單純只是一些,會讓你不斷從主要目標上分心的干擾呢?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
「人生要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而非所有事。」
我想,大部分人所缺乏的,可能也不是什麼時間管理的技巧,而是果斷說「不」的勇氣。

時間管理反直覺法則 3:關鍵在期望管理
完美並不存在
「完成勝於完美,因為完美並不存在。」
試問:你覺得自己是「滿足派」,還是「完美派」?
完美派會希望所做的事情都要「正確無誤」。
他們喜歡花時間反覆鑽研同一件事,非常害怕失敗或出錯。
而即便最後的成果,在旁人眼中已經非常卓越了,他們還是可能從中挑出許多毛病加以批評。
反之,滿足派的心態則是,他們善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到什麼程度就會很滿意。
因此,一旦把事情完成後就會果斷放手,不再糾結於其細節是否足夠好、足夠完美。
當然,滿足派的心態也無關乎退而求其次,而是懂得專注於「夠好就好」。
而研究也顯示,滿足派的人通常活得更快樂,因為他們的滿意感來自做決策的過程,而不是追求那不存在的「完美答案」。
如同游舒帆 Gipi 曾說過:
「有時做一個不追求完美跟面面俱到的人更快樂。
有時好一點,有時差一點,對人生不見得會有什麼影響,或許有人會說就是要展現專業,就是要時時追求完美,但我一直覺得那是別人的價值觀,我真心佩服這些人能做到這件事,但我知道自己沒辦法,因為我有其它感興趣的事,有我在意的事,我沒時間去走別人的路線,我要走自己的路。
不要把別人的目標放在自己身上。」
延伸閱讀:5 個方法,讓你避免被自己的「完美主義人格」破壞創作步調!
相信未來的自己
期望源於想像。
而過高的期望,就來自幻想。
當你時常對自己抱持著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要求,結果反而更容易陷入拖延、自我批評的狀態。
記得,試著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並不代表我們放棄追求成長。
而是先暫時放下擔憂、接受自己當前、原本的樣子。
你或許會想:「這樣我會不會就從此頹廢了?」
我認為並不會。
因為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是人的本能。
與其對自己期望過高、導致強烈的自我批評,那不如先練習接受自己當下的樣子、並相信未來的自己。
正如海明威在《流動的饗宴》一書中曾說過:
「別擔心,你先前都在寫,現在也會寫。你所需要的只是寫下一個真實的句子,一個你所知最真實的句子。」
這段話的關鍵就在於「你所知」。
我們只需要在現有的能力範圍內盡力而為,並把其餘的交給時間。
與其一味幻想未來的完美,不如專注於每個當下,把當下的每一步都走的踏實。
相信時間會證明,這一切都值得。
延伸閱讀:【大解密】拖延症背後的真相?7 大策略,幫助你喚醒生產力!
具體做法
1.「夠好就好」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曾經提過「20 哩行軍法則」。
故事是這樣的:
「來自挪威和英國的兩支隊伍,同時展開南極的探險旅程。
挪威隊每天固定走 20 哩,不多不少;而英國隊則隨外在條件調整,天氣好就多走,天氣不好就少走或不走。
結果,前者達成目標全身而退,後者不僅落後,回程的路上還全軍覆沒。」
這故事告訴了我們,「每天穩定前進遠勝於短期的爆發力」。
因此,在設定目標時,與其告訴自己要一天讀上 2 小時的書,不如先從每天讀 10 分鐘開始。
學會接受「夠好就好」,並設定穩定且可執行的小目標,反而能更高效達成長期目標,同時避免過度消耗。
試著調整對自己的期望,保持每天穩定的前進,這才是能讓你走得更長遠的關鍵。
2.「訂下期限」
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要開始一個新計畫、或做出某項決定。
這時,可以告訴自己:「我會在 3 天內下定決心,無論結果如何。」
猶豫不決時,往往最大的敵人是「完美主義」或「選擇恐懼」。
我們總是期望能找到那個「最完美的解答」,於是反覆思考、內耗,遲遲無法展開行動。
因此,一個能幫助你行動的最大推動力就是「時間壓力」。
試著為自己設定一個期限,讓選擇「夠好就好」。
畢竟,你總是得做決定的。
而有個明確的時間框架,就能幫我們專注於「完成」而非「完美」。
記住:「唯有行動,才能為你帶來真正的改變。」
3.「持續學習」
「不要在現在,去擔心未來可能還沒有發生的問題。同時,也要去相信未來的那個自己其實是有能力,或是到時候的資源,會來幫忙自己去解決的。」── 朱騏
要如何做到「相信未來的自己」?
我想就是,保持「學習的心態」。
面對未知時,不需過度擔憂。
我們不需要一下子解決,所有目前遇到的困境。
我們只要專注當下所能做的,並持續保持學習的心態,就能相信未來的自己會有相對的能力把問題給解決。
畢竟,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未來的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也別忘了這份能力,來自於你現在的學習和準備。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不斷努力學習的同時,相信著未來的自己,讓時間成為你最大的後盾。
延伸閱讀:如何透過閱讀書籍,有效達成自我成長?平時很忙,怎麼看書學習?
接受時間的有限性,會讓你活得更自由
談到時間管理這個宏大議題,有個真相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
那就是,在我們一生當中,「時間是有限的」。
人生真的就這樣而已。
這真相真讓人感到沮喪對吧。
我們都得承認,不可能在如此有限的人生中,完成所有自己想完成的事。
因此,學會選擇要追求哪項目標、做好哪些事、放棄哪些事,就顯得非常重要。
而我想,「思考死亡」就是一個很好幫助你做上述決定的方法。
在死亡面前,沒太多東西是真正重要的。
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確切來說也就 4 千多個禮拜。
因此,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活出一個自己會喜歡的生命,就是我們要去思考的。
一旦願意面對死亡,了解到自己「有天終究會死」,我們就能清楚看見「到底什麼事情才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不再繼續花時間在那些沒意義的瑣事上、煩惱沒意義的問題或關係。
或許我們都可以試著問自己:
- 如果明天就會死,我還想做這些事嗎?
- 如果下禮拜、明年、甚至五年後我就會死,我會怎麼利用接下來的時間?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所羅門王
正因為虛空的本質,我們才能重新賦予自己的人生意義。
虛空讓我們放下那些不重要的執念,讓有限的時間能更專注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接受「時間有限」,讓我們不再過度執著於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反而能使我們更自由自在地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結論
說實話,這篇文章我覺得真的不太好寫,架構也可能不夠完美,因為這個議題我也還在摸索當中。
但我希望能把一些自己目前學到的心得分享出來,特別這次是從另一個不同於大眾的思考角度來探討時間管理這個議題(之前也有寫過一篇,有興趣的話歡迎點擊閱讀:摒棄時間管理 app,掌握這 5 件事,你也能成為高效工作者!)。
這可能不是一個容易表達的主題,同時也不符合大多數人所習慣的討論方式,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有些沉重。
不過就算如此,我依然相信它很值得我們認真去反思。
希望這篇文章都能讓我們稍微暫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未來的時間要如何重新安排與規劃。
願我們都能活出一個值得且不後悔的人生啦:)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破解大部分人不開始的 9 大原因!
參考資料:
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慢慢來比較快」是不是一句幹話?
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留白的藝術
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真正的時間殺手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