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為了縮短認知(我以為)與事實(真相是)的差距。」
以下文章將會分享,「為什麼要閱讀?閱讀帶給我的 4 大收穫」、「不想閱讀可以不讀嗎?」、「想培養閱讀習慣可以怎麼開始?」,以及「書看完一下就忘了,是個問題嗎?」。
這篇文章寫完後,近期又整理了一篇更完整的閱讀教學文。
歡迎參考:如何透過閱讀書籍,有效達成自我成長?平時很忙,怎麼看書學習?
為什麼要閱讀?閱讀帶給我的 4 大收穫
1.「提升共情能力」
可能有人會問:
「要獲得這項能力,通常要看散文小說類的書吧?如果是看工具書也可以嗎?」
我認為,當然可以!
舉個例子,「心理學中探討人格的相關書籍」。
透過閱讀這類工具書,你就能了解世界上原來人存在這麼多種性格。
絕對不是只有你原本以為的那幾種。
當你能清楚了解到各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和心理狀態,就能讓你開始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
當你之後看見一個你不太認同的做事方式時,你就更能嘗試去理解他們的深層心理狀態。
不會因為你不認同,而直接開始過度批判對方。
記得:「試著理解一個人做這件事背後的原因,不代表你就要認同對方所做的事。」
因此,人到底為什麼要閱讀?
我想是因為,閱讀不但能學習到如何換位思考、接納不同觀點與轉換看事情角度的能力,還能提升你的情緒管理能力吧~
2.「鍛鍊邏輯思考」
「很多人說他們在思考,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重新安排自己的偏見。」── William James
僅僅光是閱讀並理解內容,思考就會持續,因為讀取並理解訊息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行為。
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哲學思考類的書,看作者如何看待一個個的問題困境、如何提出解決方案。
看他是如何去分析那些複雜觀點,解釋成讓我們能夠清楚理解的內容。
多看這些書,就能讓自己慢慢學會去辨識,那些論點中的前提和結論,同時評估它的邏輯合理性。
看這些論證(給一個判斷提供合理的理由)能否支持作者所提出的結論。
總之,簡單來說,多閱讀這類內容,你就能逐漸清楚認知到:
「自己平常到底都在說些什麼?」
「別人會怎麼理解自己所表達的內容?」
藉此鍛煉你的思考力,甚至還能同時增強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
而若想獲得後者兩項技能,平時就得培養出寫作或表達的習慣。
寫作的話,就可以寫像是:「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為我們帶來哪些效益?」這類的相關內容。
表達的話,可以練習讓自己在短時間內,把內心想法簡明扼要地表達清楚。
像是透過與人對談,或是自我對話都能做到。
3.「獲得批判思維」
如果說,邏輯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把話給說清楚(向外),那批判思維則是能幫助我們思考所接收到的資訊(向內)。
批判思維不是要你為了反對而反對。
而是讓你能先把別人說的話停下來思考一遍後,再做出判斷。
如此,你就不會再認為哪位網路 KOL 或是某領域的大神,所說的一定是完全正確的。
你將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邏輯體系。
在此同時,還是保有「我可能是錯的」的思維,去真實實踐、應用這些內容。
讓實驗過後的結果說話,試著檢驗、應證此知識方法:
「這個知識或方法它是否有效?」
「它有讓我獲得到我要的結果嗎?」
「它在我身上運作得起來嗎?」
「它真的適合我嗎?」
4.「拓展知識邊界」
透過閱讀,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絕對都會收穫一定程度的知識內容。
就算後來你把大部分學過的東西都忘了,我認為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這部分在文章的最後會深入討論)
最重要的是,當你透過大量閱讀,無形中你其實早就內化了許多知識,差別在於你有沒有意識到而已。
這就像,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所說的:「只重其意、不重其招,你忘記所有招式,就練成了。」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類似的話:「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都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我們都能藉由閱讀,看見更多故事、體驗到更多生命經驗。
同時它也能開拓你的認知邊界,讓你學著用更高維度的視角去看待、理解一件事。
也就更能搞清楚世界運作的真正本質。
而這部分,我認為就是人與人拉開差距的最根本關鍵!

但我不想閱讀,可以不讀嗎?
當然可以,有些人確實是真的不愛看書。
但同時你也得知道,不看書的後果就是,你可能會錯過生命中很多有趣好玩的事物。
而其中,可能有些人更想問的是:
「我可以不學習,然後成功嗎?」
雖然,我認為這還是得先看,你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但這不是這篇文章我想討論的重點,所以先暫時跳過XD。
我想說的是,我曾遇過我很崇拜的前輩、創作者(以他們的名氣我認為不算小咖的了)。
他們自己就曾說過,自己平常真的是沒什麼在看書的。
相反的,我也聽過不少人是兩腳書櫥。
所以,要成功其實也不一定要看一堆書;不看書也不代表你不會成功。
我認為「成功」和「閱讀」是沒啥太大關係的。
所以,就看你想怎麼做囉?
我覺得,最重要你得先知道:「別想不勞而獲,天底下沒這種事。」
就算真的有,甚至發生在你身上,那你也要有足夠多的本事能留住這些好結果。
所以,讓自己腳踏實地,好好去付出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
讓自己在未來配得上那些好結果。
就像查理・蒙格所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延伸閱讀: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到底是要學什麼?去哪學?怎麼學?
想培養閱讀習慣可以怎麼開始?
目的
我認為,想建立新習慣,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你得問自己:
「為什麼我要培養個習慣?目的是什麼?」
例如:
「拓展視野、增廣見聞?」
「學習某項技能,增加知識量?」
「提升自我成長和個人發展的機會?」
「當作休閒娛樂、放鬆享受生活?」
總之就是多問問自己、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培養這個習慣。
而動力通常可以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1.「內在動機」
為了獲得自身心理上的滿足,因為想做而做,並非為了得到什麼獎勵而做。
關於內在動機,我認為它非常重要。
如果想培養長久閱讀習慣,好好挖掘這個部分是絕對不可少的。
2.「外在動機」
為了獲得獎勵或是逃避懲罰。像是:獲得社會認可、避免被挨罵…等。
關於外在動機,有些人通常一開始都會是由它開始驅動的,這完全沒毛病。
但同樣的,如果你是想建立出一個長久的閱讀習慣,這就不太能只仰賴這些外在獎勵來做事了。
因此,我會先建議你,多去挖掘自身的內在動機。
如此,這些內在動機才能真正的幫助你,在一切剛開始都還沒看見什麼結果、成長時,還能有一個持續堅持下去的力量。
你或許可以試著,將目標設定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我要達到什麼目標?」。
說不定在你的習慣建立上,會容易的許多~
而如果,你還能將其寫下來每天提醒自己,那可能會更好呦!
方法
1.「小步開始」
一開始的執行內容真的不要設定的太難。
你只需要「小步開始」。
設定不管自己當天的狀態好壞,一定能完成的量就好。
像是,可以從每天先看 1 頁書開始。
2.「定時定點」
接著,關於環境。
可以試著「定時定點」。
讓自己固定時間到,就去那個固定的地方看書。(小心別輕易被他人干擾)
3.「醒目記分板」
最後,我還有個小秘訣可以推薦給你。
設定一個「醒目的記分板」。
簡單畫個表格(只寫上日期與完成與否)。
當天有成功閱讀,就打勾。
並時時提醒自己,上面不能有連續兩天的空白。
延伸閱讀:【解析】習慣總是被打斷?5 秘訣,不夠自律也能建立長久好習慣!
持續
「動機刺激前進,紀律推著成長。凡事只看心情或方便才做正事的人都不會成功,真正的祕訣是堅持到底。」──《精準成長》
這點很簡單、但卻不容易做到。
那就是讓自己能「堅持」。
我並不提倡什麼自律。
自律只是在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時,會自然而然發生的狀態而已。
這不是多逼自己做事就能夠獲得的。
而想「堅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剛剛上面文章所說的:「要將做一件事的動機從外在轉成內在」。
延伸閱讀:【大解密】拖延症背後的真相?7 大策略,幫助你喚醒生產力!
書看完一下就忘了,是個問題嗎?
先說我的答案,我認為,「書看完就忘」,其實不是個問題。
首先,那些真正對你來說重要的事,你通常不太會忘,或是直接能自然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而那些不怎麼重要或實用的知識,忘了其實也沒差。
現在網路那麼發達,你並不需要讓自己太過用力,去花時間在背記那些你過段時間注定要忘掉的知識。
身處在數位時代的我們,目的不是要把書上所有的知識都背起來,而是在往後遇到問題時,知道要去哪裡找答案。
延伸閱讀:【祕密】資訊超載時代的生存指南:3 步驟幫助你面對資訊焦慮!
結論
「每天閱讀 500 頁。然後你會發現知識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的威力就像是複利。」── 巴菲特
最後,讓我幫你將上述內容做個統整吧!
- 閱讀帶給我的 4 大收穫:
1. 提升共情能力
2. 鍛鍊邏輯思考
3. 獲得批判思維
4. 拓展知識邊界
- 想培養閱讀習慣可以怎麼開始?
1. 目的:「問自己為什麼要培養閱讀習慣?目的是?(盡量是由於內在動機)」
2. 方法:「小步開始、定時定點、醒目記分板」
3. 持續:「堅持做,不需自律」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破解大部分人不開始的 9 大原因!
參考資料:
張三丰 vs 愛因斯坦:學習是為了忘記,只重其意不重其招 ~ 貴人多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