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文章將會分享,「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學習到底是要學什麼?」、「我選老師的原則」,以及「知識焦慮了怎麼辦?」等內容。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
以下先放上一段《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查理.蒙格所說的話:
「如果沒有終身學習,是不會有很高成就的。
光靠已有的知識,在人生中走不了多遠。
離開學校以後,還要繼續學習,這樣才能走的更遠。
有些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
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這種習慣對你們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在你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時。」
很多人不理解,自己都已經畢業了,為什麼還要再額外花時間學習、進修?
其實我一直覺得,學習是為了「增加自己的選擇權」。
畢竟,當你畢業後,社會和工作環境都會不斷地變化。
根本沒有人能和你保證,未來 5 年、10 年後,你的工作或生活都不會發生什麼巨大的改變。
因此,你也只有通過持續學習,才能增加自己在未來的選擇自由度,不輕易地就把命運寄託在他人手中。
若甘於平凡,那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處於不利的狀態而已。
像是在工作上,別人要是突然想提高標準,但若因為你沒有持續精進自己,別人看不到你的價值,那環境也就會自然的把你給淘汰掉。
但當你有培養出時常提升自己價值的習慣,就能主動掌握好自己生命的主導權,也就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生命中可能出現的巨大變革,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改變所帶來的挑戰。
因此,我會建議畢業後的你,還是要時常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不斷學習與自我成長,努力去擴大自己生命的選擇權。
延伸閱讀:【解析】習慣總是被打斷?5 秘訣,不夠自律也能建立長久好習慣!
高學歷 ≠ 有智慧
「不要以為你拿到研究所學位,就叫做高級知識份子,你只是擁有比較專業的知識而已。假如你沒有思辨力、判斷力、洞察力,不講理性和邏輯,就算你拿到博士學位,一樣是個世俗之人。」── 武敬凱
確實,學歷高、知道許多專業知識,不等於這個人就具備了基本的人文素養。
高學歷僅能表示,這個人懂得比一般人更多的專業知識罷了。
但並非他就一定具備了思辨力、洞察力等這些重要知識能力。
因此,學歷高不等於有智慧,這兩個東西之間從來沒有直接的必然關係。
那既然認真上課、努力讀書準備考試、獲得更高的學歷,也不一定會讓一個人變得更有智慧或更聰明,成為真正的「高知識份子」,那要怎麼做才能成為這樣的人呢?
我想,那些課後的「自主學習」就可以做到這件事。
學習到底是要學什麼?
我認為人生有 5 大必學的知識面:
「認知思考、身心健康、財務規劃、人際關係、溝通表達」
(以下只是我的個人建議和想法,你也完全可以依照你自身現階段的需求做相對應的調整!)
1.「認知思考」
「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往後的日子裡能自動地運用它們。」── 查理.蒙格
認知思考涵蓋了個人成長、問題解決、意識形態等方面的知識。
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對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舉例像是:
- 你是否能獨立思考而非直接接收其他人的觀點?
- 你是否有在時常反思如何提高未來的生活品質?
- 你是否有抱持著對自己的人生完全負責的態度?
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不斷地反思和檢視自己目前的思考方式,是否能對自己目前或未來的生活帶來幫助。
而這也並非能一步到位的,它是個需要持續學習,並同時優化調整的過程。
2.「身心健康」
「沒有什麼比睡眠對效率的影響更大,睡眠不足對健康,情緒和認知學習都會有害。」──《這樣 WORK 才 WORK!》
身心健康涵蓋了身體機能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像是:
- 你是否有維持固定作息、好好睡覺?
- 你是否有維持好正常且健康的體態?
- 你是否能覺察自身情緒並做好調節?
身心狀態的好壞,會非常直接的影響到我們整體工作及生活的滿意度。
我們平時就應該保持好健康的飲食習慣、搭配適當的運動,以及良好的睡眠。
學習這些知識能幫助你穩定自身情緒、提高做事效率,同時它也是一個能應對突如其來生活壓力的最根本解決方針。
3.「財務規劃」
「在每次消費前,同步思考一下相同的金額花費能否帶來更有意義的滿足。」──《通膨時代,我選擇穩定致富》
財務規劃涵蓋了理財、保險、投資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像是:
- 你是否清楚了解你每一筆錢的去向?
- 你是否能控制消費將資金合理分配?
- 你是否具有完善可執行的財務計畫?
若缺乏適當的財務規劃或不理性的消費習慣,這會對你的個人財務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因此,學習投資理財並控制好消費與支出,可以讓你更精準的管控好自身財務,並為未來的生活打下穩固的經濟基礎。
這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投資,更是對自己未來的負責與尊重。
4.「人際關係」
「成功的人際關係,在於你能捕捉對方觀點的能力;還有,看一件事須兼顧你及對方的不同角度。」──《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涵蓋了肢體語言、察言觀色、換位思考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像是:
- 你是否能觀察到對方的情緒變化?
- 你是否能洞察對方的內在深層需求?
- 你是否有全面的人際互動應對策略?
這些知識能協助你更知道如何掌握人心的基本需求,同時還能幫助我們與他人相處融洽,並建立更深入、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5.「溝通表達」
「二維的螞蟻,不是不能進入三維的聖殿,只要它不再把世界理解為平面。」──《好好說話》
溝通表達涵蓋了說服、談判、演講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像是:
- 你是否能透過表達正確傳遞出你的想法?
- 你是否能透過說服獲得他人的協助支持?
- 你是否能靠語言的力量獲得聽眾的好感?
透過理性的論據及說辭,可以讓對方理解你的需求和了解他所能獲得的好處。
甚至願意進一步與你合作、共同協作完成任務,順利達成雙方目標。
把溝通表達學好,也能幫助你成功建立優質的人際互動連結,或是發揮你的巨大影響力。
可以去哪裡學習?
1.「現實生活」
翻閱書籍
自行購買書籍或是電子書(免費電子書閱讀教學)。
不想花錢也可以至圖書館借閱。
延伸閱讀:如何透過閱讀書籍,有效達成自我成長?平時很忙,怎麼看書學習?
上實體課
付費上實體課程,或是參加各種線下講座活動。
周遭環境
利用生活周遭發生的事作為學習的素材。
例如:與人的互動交談、生活事件的觀察、歌曲或電影…等。

2.「網際網路」
閱讀文章
主動訂閱創作者的電子報,或是閱讀部落格、網路文章。
上線上課
付費上線上課程,或是參與各種線上的講座、直播活動。
社群媒體
利用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Podcast…等社群媒介,持續關注相關領域內容。
3.「直接找人」
可以直接去找喜歡的老師做個人諮詢。
而想長期訓練、讓人帶領陪跑的話,也可以找教練或是顧問,做更深入的一對一學習。
老師怎麼挑:我選老師的原則
1.「有實際成果」
- 他是否實現了我想實現的事,拿出了我想拿出的成果?
可以從中判斷這位老師是否只會說空話。
- 他是否有「固定公開產出+實際有效解法」?
可以從中判斷這位老師的可信度。
固定公開產出:有持續露面 show up。
實際有效解法:其中包含「應用場景、方法、實際案例」。
2.「學生有成果」
- 他指導的學生是否也有獲得成功?(這個成功是指,你自己也想要獲得的成果)
可以從中判斷這位老師提供的方法,是否能真實獲得相對應的成效。
3.「符合價值觀」
- 他說的話我是否聽得進去?
要是你無法信任這位老師的話,你可能就不會完全根據他的方法去行動,這樣你未來也可能很難獲得相同的成功或你想要的結果。
如何開始「學習」這件事?
1.「目標」
首先,你得先確立好明確的「學習目標及動機」。
我在為什麼要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破解大部分人不開始的 9 大原因!文章中有提到:
「如何開始自我投資的第一步?」
我說,你要先「了解自己」。
問自己:
「我現在知道什麼知識,可以讓目前的生活變得更好一點?」
接著,再更深入的問自己:
「為什麼我那麼想要學這個知識?培養出這個學習習慣?」
而此時的學習動力可以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以下我會先簡單描述。
但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這兩個動機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維持學習習慣,歡迎你閱讀下面這篇文章:
為什麼要閱讀?這些年所累積的學習經驗,我到底獲得了什麼?
- 內在動機: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單純因為想做而做。
- 外在動機:為了獲得某個獎勵,或是逃避某個懲罰而做。
建議你要多挖掘自身的內在動機。
這樣會更容易讓你維持長期的學習習慣、不輕易放棄。
2.「計畫」
接著就是,選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並安排合適的學習時間。
你是,想透過閱讀書籍來學習?還是利用網路文章?甚至是直接去找教練?
若是打算先自己在家學,那我會建議你要每天執行,而規劃的量不需要太多。
初期只要一天學一點點就很夠了。(像是:每天閱讀一頁書)
一開始只是要先培養出你的學習習慣,讓你慢慢愛上學習,至少不能排斥它。
等到後面你真正習慣後,再拉高單日的學習量,那都絕對還來的及。
重點是別因為著急,讓自己學的很累,最後導致放棄,甚至還因此貶低自己就是因為不夠自律才會失敗。
我相信,學習其實是可以很簡單的!
3.「行動」
「學習並不是出席,也不是聆聽或是閱讀,學習也不只是獲取知識。事實上,學習是把『知道』轉化成為『行動』;所以,學習是一種改變。如果我們選擇不改變,就表示選擇不學習。」──《QBQ!問題背後的問題》
學習後的行動與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唯有學習後的行動,才能真實轉變你現階段的生命狀態。
在這之後,你的生活也才有機會能過得越來越好。
沒有輸出與行動,就算你學的再多,一切都只是空談。
知識焦慮了怎麼辦?
學習的過程中,你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畢竟,每個人的學習目標都不同。
如果你沒有要成為某領域的專家或達人,那這些知識只要能幫助到你一點點,就很夠用了。
不需要為此擔心焦慮,覺得自己學很慢、懂太少,不停的讓自己一直受到旁人影響。
你只需要繼續專注在你的進步及成長就好了!
延伸閱讀:【祕密】資訊超載時代的生存指南:3 步驟幫助你面對資訊焦慮!
結論
最後,幫你整理一下上述的內容吧!
-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
為了增加自己的選擇權。
- 學習到底是要學什麼?
「認知思考、身心健康、財務規劃、人際關係、溝通表達」
- 可以去哪裡學習?
1.「現實生活(翻閱書籍、上實體課、周遭環境)」
2.「網際網路(閱讀文章、上線上課、社群媒體)」
3.「直接找人(諮詢、教練、顧問)」
- 我選老師的原則
他是否實現了我想實現的事,拿出了我想拿出的成果?
他是否有「固定公開產出+實際有效解法」?
他指導的學生是否也有獲得成功?
他說的話我是否聽得進去?
- 如何開始學習這件事?
明確「學習目標及動機、學習方式、學習時間」。
而在學習後,要有相對應的「輸出或行動」。
- 知識焦慮了怎麼辦?
不跟別人比較,專注自身的進步與成長。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解析】雞湯文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它對人生到底有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