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密】資訊超載時代的生存指南:3 步驟幫助你面對資訊焦慮!

以下文章會來聊聊,「資訊焦慮是什麼?」、「為什麼會有資訊焦慮?」、「3 步驟克服資訊焦慮」,以及「資訊焦慮的真相」等內容。

那廢話不多說,我們馬上開始吧!

資訊焦慮是什麼?

相關定義

資訊焦慮它是一種「過度收集資訊」「不斷尋找新事物」的心理狀態。

而這種狀態常常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也時常感到焦慮和不安,甚至可能導致我們的身體產生不適、情緒低落等症狀。

 

結果影響

1.「漫無目的地追逐事物」

由於網路上具有大量的資訊可供我們選擇,這很可能導致我們陷入一種盲目的學習狀態,最變成只是「為了看而看」

不斷追求那些「最新資訊」,而忽略了對已經學到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或深入學習的機會。

這就會導致學習成效低落,無法真正掌握所學內容,更別說能好好將這些知識運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

 

2.「缺乏處理資訊的能力」

當我們長時間讓大腦浸泡在資訊超載的環境中,我們基本上很難有足夠多的時間及專注力,去消化那些獲得的資訊。

這就很可能導致我們只是快速瀏覽過資訊,而沒有深入思考或理解其內容,常常看過的資訊下一秒就忘光了。(這就像是在刷閱 Instagram 限時動態的情況一樣,用過的人都懂的XD)

 

3.「做出錯誤決策或判斷」

資訊超載可能使我們感到壓力和焦慮,並容易在做出判斷和決策時產生混亂。

我們可能因為資訊過載而無法從中選擇真正對我們生命有價值的資訊。

不然就是因為焦慮,而草率做出短期來看沒太大問題,但長期卻是有害的人生決策。

 

延伸閱讀:【解析】雞湯文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它對人生到底有沒有幫助?

 

為什麼會有資訊焦慮?

資訊焦慮的產生過程大概是長這樣:

「資訊過多 → 人們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 很害怕錯過 → 產生資訊焦慮 → 不斷閱讀、學習、收集資訊」

而我們可以看到,產生資訊焦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因為恐懼未知、害怕錯過、怕自己會跟不上時代,導致什麼都想知道、都想學一點,最後這就很容易演變成了資訊焦慮。

我們就先稍微來一一探討,「不清楚自身需求」與「害怕錯過」是如何產生資訊焦慮的?

 

1.「不清楚自身需求」

當你對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目前階段中應該要先學什麼知識的狀況下,當就會對所有知識來者不拒。

你可能會想:「具有好奇心,這不算是好事嗎?」

當然,一個人有好奇心那固然很好,我也非常推崇對事物抱有好奇心。

但如果這個好奇心會讓你天天焦慮、心情不好、怕東怕西,那我認為你可能就得要做些適當的調整了。

關於如何調整,文章後面會告訴你。(想看的話也可以先下滑閱讀!)

 

2.「害怕錯過、FOMO」

資訊焦慮是一種害怕錯過的心理狀態,也稱為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它會讓我們感到不安,擔心自己可能會錯過重要的資訊或機會。

當我們面對新的知識或資訊時,我們常常不確定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因此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或許」需要學習這些知識,怕一旦錯過就再也無法看見。

這種害怕錯過的心理導致我們下意識地將資訊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也導致訂閱了一堆電子報、追蹤著各種網路文章、社群帳號、YT 頻道、Podcast,甚至買了一堆從沒翻過的書,或是從沒看過的線上課程。

 

這些資訊實在太多了,多到超越正常人能夠消化的範圍。

這種情況下,我們感到無力應對,只能以「先收藏,之後慢慢看」的心態來處理。

但事實就是,會把他們點開來看的那天,直到今日都還沒到過。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克服資訊焦慮?

 

3 步驟克服資訊焦慮

1.「找下一步」

你得清楚一件事實:「現在世界上新東西太多了,你幾乎不可能有學完的一天。」

如果你對自己的狀況缺乏認識及了解,在面對著這些龐大的知識網絡時,你也只會越追越心累。

這時,不如好好靜下心來,問你自己:
「我現在所面臨的處境是什麼?」
「我現在最重視的事情是什麼?」
「我目前最需要知道什麼知識?」

搞清楚吸收每個資訊的目的,並有意識地減少資訊吸收。

而這也就是所謂的「低資訊飲食」

 

「低資訊飲食」簡單來說就是要「有目的」的主動吸收資訊,而非「漫無目的」的被動吸收資訊。

例如:「我目前在經營自媒體,我打算先架設一個個人網站,那請問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答案我想聰明的你也知道,那就是先學習「完整的網站架設資訊」

而不是開始跑去看「如何面對網路酸民?」或是「用網站賺錢的十個方法」。

透過不斷反覆向自己深入對話,你就可以慢慢開始了解自己。

當下次再面臨大量的知識洪流時,你就能更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目前是否真的需要閱讀這些資訊。

 

想更深入了解「低資訊飲食」,歡迎參考下面這部影片:

如何安排學習進度 & 解決知識焦慮(低資訊飲食實作)

 

延伸閱讀:【部落格實戰指南】經營網站前最重要的 30 件事!你知道幾個了?

 

2.「篩選分類」

接著,我們清楚知道自己之後要學什麼後,我們還得培養出一定的「資訊篩選能力」

但,為什麼要培養資訊篩選能力?

因為這是為了幫助你更有效的去學習、吸收資訊。

雖然現在免費知識很多,但同時也存在大量的不準確、低品質或具有偏見的資訊。

如果你不具備資訊篩選的能力,就可能受到這些不良資訊的影響,浪費時間和精力在錯誤或無效的學習上。

 

首先,我們要把一切資訊來源分為「無用、短線、長線」

將資訊先做分類,再從中選擇正確的資訊吸收來源。

  • 【無用】新聞媒體、報章雜誌 → 知識含量極低、無須花時間觀看
  • 【短線】YT 影片、FB 貼文、IG 貼文 → 有一定知識含量、可獲得靈感方向
  • 【長線】電子報訂閱、部落格文章、書籍、課程、教練諮詢 → 知識含量高、可協助調整三觀

 

回到我剛剛舉的例子:

「我目前在經營自媒體,我打算先架設一個個人網站,那我的下一步就是先學習完整的網站架設資訊。」

接著,我該上哪找這些資訊?

這時我就會推薦你先從「書籍、課程、教練諮詢」中去做學習了!

畢竟,以上的這些管道才是能幫助你去系統化學習、建構完整知識體系的根本關鍵!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閱讀?這些年所累積的學習經驗,我到底獲得了什麼?

 

無益

關於第一項【無用】中的訊息,基本上都是無益於你生活的內容。

這些資訊不會對你目前要解決的問題有什麼太多的幫助,尤其是新聞媒體。

如果你想要學習網站架設,閱讀新聞媒體或報章雜誌完全無法提供給你需要的詳細、系統化的資訊。

因此,在篩選資訊時,面對這類訊息可以不需花太多時間觀看,甚至你完全不看也行。(像我從大學開始就幾乎不太看新聞了,畢竟,那些真正重要的大事,不用看新聞也會知道XD)

 

接著,關於後面兩項:「【短線】、【長線】」中的訊息。

我認為這些才是真正能對我們人生產生一定幫助的資訊管道。

簡單說就是,花時間去閱讀它們,CP 值會比較高啦!

接著,這些資訊可再大致分成:「理論」「應用」兩大類了。

我們一一來討論。

 

理論

「理論」→ 看過有印象就好、忘了也沒差、知道哪裡查的到就好。

關於「理論」,我認為學習心態可以抱持著「用累積代替學習」

你不需要對每個理論知識點都做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記憶。

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哪裡可以找到這些知識,需要時就可以隨時查詢。

這樣就可以節省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實際應用和解決問題上。

 

繼續用剛剛的例子來說,當你正在學習網站架設,你可以閱讀一些有關網站架構、程式等方面的書籍或課程。

這些資源可以讓你對整體架構和相關概念有基本的了解,但不需要深入掌握每個細節。

你可以把這些理論知識當作一個參考框架,讓你在實際應用中知道該從哪裡著手,並能夠理解相關討論或問題的背景。

也記得用直覺簡單的方式保存好知識,才方便你在日後做知識提取

基本上就是,理解知識的基本架構與原則,並保持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及累積,需要時再去翻閱研究就好。

 

應用

「應用」→ 用力內化吸收、實踐行動。

關於「應用」,我認為學習心態最好是抱持著「持續實踐與反思」

這方面的資訊通常來自於有實際執行經驗的人。

閱讀這些資訊可以幫助你了解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際情境中,並且能夠從中獲得實用的技巧和智慧。

這些資訊外表大概會長的像:
「如何(達成某件事)?」
「(某特定領域問題)的解法」
「關於(議題/事件),我的看法」

 

多看這些東西並讓自己實際在生活中去應用看看,觀察到底對你自身的成長有沒有效果。

畢竟,成功的方法太多了,一個適合別人的方法其實並不一定也適合你去做。

你得先觀察、學習他人的做事方式或價值觀,接著再從中去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去發展一套屬於你自己的成功方法論,建構自己的世界觀。

 

3.「用對力氣」

清楚你目前要學什麼知識、也選對了吸收管道後,接著就是要對資訊做「實際運用」的動作。

什麼意思?

你一天的時間有限,僅僅學習知識並不足夠,你需要有整理、輸出、運用所學的動作。

實際運用知識有助於你培養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面對現實中的挑戰,你可以學習如何應對困難、適應變化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認為,「學習:行動」的比例要是「1:3」

簡單來說就是,每次當你學習 1 個小時的知識過後,就要花 3 個小時去實踐它。

如果覺得 1:3 太多,不然至少也要 1:1。

如此,才能真正提升你的個人實戰能力。

而不是一直看、一直看,但卻沒有任何整理輸出或實際行動。

「用對力氣,才會讓你的學習具備意義和價值。」

 

「用提問學習,用連線思考,用輸出整合。」——《躍遷》

延伸閱讀:如何透過閱讀書籍,有效達成自我成長?平時很忙,怎麼看書學習?

 

女子因為資訊焦慮而感到煩惱
好笑的是,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又多訂閱了一位創作者的電子報XD

 

資訊焦慮的真相

要解決資訊焦慮,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資訊根本沒有看完的一天。」

就是因為我們「以為」要看完/學完它,這種錯誤觀念才導致了我們產生一堆不必要的焦慮。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資訊並不是必須細細品味、保留下來的。

你的時間並不多,太多資訊反而會導致專注力分散。

 

你要捨得捨去,不用過度保護資訊。

以後遇到了,那時候再去找就好。

要相信你到時一樣會找到好方法去解決當下的問題。

有些時候,你只要好好專注於你的下一步就夠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就留到未來再煩惱。

 

《躍遷》一書中有段話,我覺得也挺適合用來回答「怕未來需要知識時找不到」的這個問題:「其實不會,知識一直都存在於網路的某個地方,不增不減,當你真的遇到問題,它們自然又會浮現出來。甚至也許當你需要這個知識時,已經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結論

「想解決資訊焦慮,必須從了解自己開始。」

「隨著想法越來越多,知識管理也逐漸失效。以問題為出發點是唯一的試金石。能解決當下問題,那就是有用;不能解決當下問題的,降低關注度。知識有用,就不會被忘記;沒用,忘記也不可惜。」——《躍遷》

接下來,我幫你做個總整理:

  • 為什麼現代人喜歡收藏資訊?
    因為資訊焦慮。
  • 為什麼會有資訊焦慮?
    因為人們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 如何知道自己要什麼?
    1. 找下一步行動
    2. 篩選分類資訊
    3. 用對力氣學習
  • 如何找下一步行動?
    問自己:
    「我現在所面臨的處境是什麼?」
    「我現在最重視的事情是什麼?」
    「我目前最需要知道什麼知識?」
  • 如何篩選分類資訊?
    【無用】新聞媒體、報章雜誌 → 知識含量極低、無須花時間觀看
    【短線】YT 影片、FB 貼文、IG 貼文 → 有一定知識含量、可獲得靈感方向
    【長線】電子報訂閱、部落格文章、書籍、課程、教練諮詢 → 知識含量高、可協助調整三觀
    忽略第一項,選擇閱讀後兩項中的資訊。
    其中,「理論」的部分用累積代替學習的心態面對即可,反而要更去著墨於「應用」這部分。
  • 如何用對力氣學習?
    學習後也要有整理、輸出、運用所學的動作,而學習與行動的比例建議是「1:3」或至少「1:1」。
  • 資訊焦慮的真相?
    「資訊根本沒有看完的一天。」
    「絕大多數的資訊並不需要被過度保護。」
    「專注下一步,未來的問題未來再煩惱。」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為什麼要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破解大部分人不開始的 9 大原因!

 

參考資料:
資訊焦慮症 – MBA 智库百科
你資訊焦慮了嗎?來看看這 10 點你中了那些吧! – Wing 的語言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