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將會分享,「拖延症的真相:拖延本質是種保護機制?」、「5 個導致你產生拖延症的可能原因」,以及「克服拖延症的 7 大策略」。
好奇內容的話,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拖延症的真相:拖延本質是種保護機制?
其實,每一次的拖延對你來說,都讓你獲得了某種特定的好處。
不知道你是否有看見?
心理學上說明了,拖延症是一種保護機制,它並不是想傷害你。
你可能會問,那它在保護我什麼?
拖延其實是想減緩你的心理壓力,並讓你的個人價值不那麼快破裂。
因為你內心太害怕損失(可能是怕失敗、怕被批評),導致這個心理壓力過大,所以你的身體選擇了先拖延,讓自己的個人價值不要那麼快就破裂。
因此,在這時候,你的心態可以先放鬆下來、慢下來。
多想一想,思考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理清楚真正導致你選擇拖延的根本因素。
拖延它是個煞車皮,它的存在只是想提醒你,你的生命裡有重要的議題沒有去處理。
因此,它用拖延表面上的事情想讓你知道。
所以,我們不要只想解決掉表面的拖延問題,我們更應該回頭去看看,這個問題源頭是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得先試著看見拖延對我們帶來的的具體好處是什麼,最後也才有可能與它共存。
拖延症可以算是種成癮行為。
因此,在面對它時,我們不要希望完全「消滅」它,而是可以試著與它「共存」。
有意識的「減低」它所帶來的影響,但不是要完全消滅掉。
因為當你想完全屏蔽掉它時,復發率就會很高,甚至是轉化成其他成癮行為來繼續阻礙你做事。
這樣的話,拖延事情的本質依然沒變、問題一樣都在。
面對拖延,我們要的是一種「掌控感」。
簡單來說,就是:「我想要做到我想做到的事」。
當我們不斷用著舊的方法(拖延正事,改做其他事來獲得掌控感),就會造成長期問題。
因此,目標是建立出掌控感,但不是用「拖延」這個行為去建立。
那掌控感到底該如何建立呢?
在說明克服拖延症的策略時,我們得先了解,「真正導致我們拖延的根本原因」。
延伸閱讀:【大揭密】手機成癮讓你生活失控了嗎?5 招協助你有效改善!
5 個導致你產生拖延症的可能原因
我先說,這可能在一次事件中同時具有多個可能因素,不一定只會有一個原因。
1.「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會讓人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到好。
非常害怕失敗、擔心自己最後會搞砸、做不好。
而會有這些想法的根本原因,是認為了:「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時常會抱持著負面信念:「如果事情沒做好,那我就是沒價值的人」
但完美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
你得了解,你不可能時時刻刻的狀態都是最完美的。
就連 NBA 球員,也不可能每次的出手投籃,都會進球呀!
關於完美主義,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歡迎點進來看看:
5 個方法,讓你避免被自己的「完美主義人格」破壞創作步調!
2.「害怕成功」
這可能會有點反直覺。
我這邊說的害怕成功是指:「害怕失敗 → 未來成功後的失敗」
害怕現在成功了,未來會失敗,甚至失去一切。
害怕未來的成功自己到時應付不來。
害怕之後要付出,或犧牲更多自己的時間心力。
像是:陪伴家人朋友的時間、個人隱私…等。
所以選擇拖延自己成功的時間。
3.「任務困難」
當一件任務太大、過於困難,會讓人感到非常有壓力。
這就會讓人產生恐懼。
因為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人就會想開始拖延。
4.「沒有興趣」
這部分很簡單。
就是事情太無聊、感受不到任何興趣,或是找不到做這件事的意義。
這就會導致我們不想做、只想不斷拖延它。
5.「不確定性高」
當一件任務的不確定性太高時,我們往往會手足無措。
可能會希望能再多獲得更多資訊。
希望等待更好的時機、晚一點再去執行,這也就會導致拖延症發作。

如果你渴望改善拖延症、找回做事的動力,歡迎參考:
【全方位高效工作術:找回動力,提高執行力,完成重要的事】
超值優惠只到 2024/8/15(預售結束將調回原價)。
克服拖延症的 7 大策略
1.「騙自己沒有要做到完美」
「一個爛開始,就是解決拖延症的方法。」── Tomato Only
在做事前,你可以先欺騙自己的大腦:「我沒有要做到很完美」
舉例:你想要寫一篇文章。
那就不要想一次就全部寫完。
可以心想:「我就先寫一句話就好」
照這個方式繼續做下去之後,你就會發現,你慢慢的把文章完成了。
延伸閱讀:摒棄時間管理 app,掌握這 5 件事,你也能成為高效工作者!
2.「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面前這件」
時候到了該做事,就好好專注當下。
清楚告訴自己,目前就是先把這件事做好、不要三心二意想別的事。
等這個最重要的任務完成了,再去煩惱其他的任務。
這部分,有點像是在逼自己做事吧,但我覺得這方法其實偶爾也挺有效的。
畢竟,我聽有人曾說過:
「做好一件事情不需要原因/回報/意義/目標,盡好自己的義務、職責。」
有時候拖延症很好解決,就是該做啥就做啥罷了。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的 3 大反直覺法則:更慢做事,才能獲得更多時間?
3.「把任務切得夠小塊」
這就要包含 3 件事:
- 目標看的見
- 要明確具體
- 小步可執行
試著把任務切到最小可行動的單位,並持續往下一個關卡移動。
舉例:你打算看完一本書。
那就先把它切割成一塊一塊的簡單行動步驟。
像如果目標是,你要花兩週的時間閱讀它(假設這本書 350 頁)。
那就每天讀 25 頁。
甚至你還可以分成早中晚來讀。
每次只要讀 8、9 頁就好。
「計畫要訂得小一點,小到不能再小,小到你完全自主,小到你毫不費力掌控,小到你不會在任何人面前失敗。當然,比小更重要的是做,有時會做很久,久到老天願意獎勵你點兒什麼。」──《拆掉思維裡的牆》
4.「第一件事能 5 分鐘內完成」
接著,讓起步只是起步。
要建立一個不可能會失敗的開始。
依照剛剛舉閱讀的例子來說。
起步這件事拆更細緻就會是:「從書架拿起書」→「翻開第一頁」→「閱讀第一句」。
這第一件事要能在 5 分鐘之內完成。
也絕對不可以多做,不然下次你要開始時,你只會記得「上次做完很累」這件事而已。
凡事留點餘裕,讓自己長出從容與優雅,就不需用拖延來獲得掌控感。
5.「找到做事意義」
我們不可能永遠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但我相信:「再喜歡的事都有它無聊的部分;再討厭的事都可以有它有趣的地方。」
試著找到做這件事的價值與意義。
挖掘自身的內在動力,或是讓執行任務的過程變有趣。
你也可以設定一個完成任務後的獎勵機制、鼓勵自己趕快努力完成該做的事。
6.「去做你會怕的事」
「恐懼是個虛張聲勢的懦夫,當找到內心最深的恐懼後,你把臉轉向它,準備作戰,恐懼便煙消雲散。」──《拆掉思維裡的牆》
記住:「怕不怕跟做不做沒有任何關聯。」
勇氣這種東西,越用越大,越不用就越沒有。
會怕只是因為這件事你不熟悉、因為之前沒做過。
讓自己多嘗試幾次,你就會發現根本沒啥好怕的。
德蕾莎修女曾說過:「上帝不是要你成功,只是要你嘗試。」
7.「5 秒法則」
大腦原本就是被設計成,叫你不要到處亂嘗試事情。
因為以前人類的生活環境,存在著太多風險了。
如果當時你隨便亂冒險,將很可能會直接喪命。
但你得知道,我們現在並非那樣的生活環境。
而且,如果你思考越久,其實越不會去做。
那到底要怎麼解決這件事?
我們可以用「5 秒法則」。
步驟很簡單,原理就是藉由生理去影響心理:
- 倒數 5 秒
- 在肢體上做出改變
舉例像是,起床這件事。
張開眼睛,倒數 5 秒後,掀開棉被,讓身體坐起來。
結論
最後,讓我幫你將上述內容做個統整吧!
- 拖延症的真相:
拖延症是一種保護機制,它想幫我們減輕心理壓力和保護自己的價值。
因此,我們得先了解拖延為我們帶來的好處,並接受它的存在,同時建立出真正的掌控感,找出拖延的根本原因,並選擇有效策略來因應。
- 5 個導致你產生拖延症的可能原因:
「完美主義」
「害怕成功」
「任務困難」
「沒有興趣」
「不確定性高」
- 克服拖延症的 7 大策略:
「騙自己沒有要做到完美」
「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面前這件」
「把任務切得夠小塊」
「第一件事能 5 分鐘內完成」
「找到做事意義」
「去做你會怕的事」
「5 秒法則」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參考資料:
【有聲書評】「拖延」其實是種保護機制,你相信嗎?~《拖延心理學》嘉玲和凱宇的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