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工作上或生活中,馬不停蹄的急迫性正在扼殺思考力、創造力、品質、專注和效能。」──《這樣 WORK 才 WORK!》
以下文章將會分享,「睡了很久,還是覺得很累?」、「3 種休息法:你的累,是哪種累?」,以及「關於休息的迷思:做這些事不能讓大腦休息!」等內容。
好奇的話,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睡了很久,還是覺得很累?
不同的疲累,對應至不同的休息方法。
很多時候,你累的或許不是身體,而是大腦。
也有時候,你累的不是大腦,而是心靈。
因此,正確能讓我們好好休息方式是,我們要先分辨出自己的疲憊,是出於大腦疲勞、身體疲勞,還是心靈疲勞。
接著,再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用對方法,才能最根本、有效恢復精力。
3 種休息法:你的累,是哪種累?
1.「大腦疲勞」
尤其身為知識工作者,利用腦的程度,一定是大過於身體。
而當身體活動不夠多,血糖與氧氣不足,就無法提供給大腦足夠多的能量。
此時的休息,最好可以讓大腦產生「腦內啡」荷爾蒙。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運動、冥想」。
其他還有:散步、大笑、吃黑巧克力、聽音樂…等。
而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也都可以有效幫助大腦產生除了腦內啡之外的其他快樂賀爾蒙(多巴胺、血清素)。
在休息時間,有空就多讓自己走走、動一動身體。
其中,我很推薦「散步」。
想了解散步的好處,可以看這篇貼文的第 7 頁:
不碰手機?創作到爆炸時我怎麼恢復精力?
2.「身體疲勞」
身體的疲勞應該很好懂。
而恢復方法其實也很簡單。
那就是透過:睡覺、午休、按摩伸展…等。
來恢復你的體力與意志力。
3.「心靈疲勞」
心理上疲勞的特徵可能是,你明明沒做什麼需要耗費很高腦力或體力的工作,但在工作結束後卻感覺特別累。
或是當你長時間重複做同一項工作,所產生的一種疲勞感。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這項,那適時「轉換」任務,停止疲勞繼續累積,就可以幫助你有效獲得休息。
然而,如果你是那種被迫要暫停工作,沒做事又會有罪惡感的人,那我會建議,可以去做點「對你有意義、又能幫助你放鬆」的活動。
舉例:輕鬆閱讀、隨意書寫、做家事、摸寵物、烹飪…等。
然而,每個人喜歡的放鬆、休閒活動都不同,這部分就要自己去多嘗試了。
正念呼吸法 3 步驟
冥想對大腦的好處我這邊就不說太多,以下就簡單列出 5 點。
如果你有興趣閱讀相關研究,可以參考:
Tuning out: How brains benefit from meditation
- 減少白日夢與焦慮:有經驗的冥想者能夠降低與白日夢相關的大腦活動,這樣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 解決各種健康問題:冥想已被證明可以幫助解決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幫助人們戒菸、應對癌症,甚至預防牛皮癬。
- 增強自我監控與認知控制:當冥想者的大腦進入默認模式時,與自我監控和認知控制有關的區域會被激活,讓他們更有效地監控和抑制不必要的自我思維。
- 改善心理健康:冥想能幫助減少焦慮、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
- 促進當下意識:冥想者能更專注於當下,減少自我中心的思維,這與許多精神疾病的特徵相反。

以下將會說明,如何透過簡單的「正念呼吸法」,幫助你在繁忙的工作中減壓放鬆,同時獲得上述冥想的一些好處。
1.「姿勢」
先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或躺下。
姿勢沒有限制,以你個人的舒適度為主。
接著,閉上眼睛,先讓自己全身放鬆,大腦盡量放空。
再來,下一步就是觀察你的呼吸。
2.「呼吸」
繼續保持身體放鬆,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慢慢地、持續地將空氣吐出(嘴巴或鼻子擇一即可)。
輕鬆地吸氣,讓腹部自然隆起、胸部隨之擴張。
重複上述過程,感受空氣在鼻腔進出,或是腹部的起伏。
專注於每次吐氣時的放鬆感,保持呼吸自然、平穩。
接著,你可能會開始留意到你的大腦不斷有念頭跑出。
3.「念頭」
如果腦中有念頭出現,不需壓抑它、評價它,甚至分析它。
只要讓它們自然地流過,繼續將你的注意力放回呼吸上就好。
想法本身就是會自然且不斷的出現,那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除非你沒了呼吸,否則念頭永遠會一直出現。
而正念冥想就是在練習,不斷時刻覺察自己的想法,同時又不被它所掌控,單純觀察它的流動與發展。
正念減壓訓練課程的創始人喬.卡巴金(Dr. Jon Kabat-Zinn),對正念所下的定義為:
「透過不評價的態度,刻意對當下此刻進行專注所升起的覺察。」
所謂「正念」中的「正」,就是指「正在、當下」的意思,而非許多人認為的「正面」。
延伸閱讀:不必刻意追求正向思考!你只需要「正常思考」就好?怎麼做?
關於休息的迷思:做這些事不能讓大腦休息!
以下是一些,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或你以為做完就能夠放鬆,但其實無法真正幫助你大腦休息的活動:
- 滑手機(逛社群、看影片、打電動、追劇)→ 刺激大腦、眼睛疲勞。
- 久坐不動 → 專注力逐漸下降、疾病風險上升。
- 感覺累了才休息 → 沒意識到自身意志力已大幅下降。
以下我們來一一詳細說明。
延伸閱讀: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1.「滑手機」
為什麼娛樂不能夠讓我們放鬆?
娛樂或許能讓你獲得短暫的「快樂」。
但此時,你的大腦還是處於不斷被刺激、獲得多巴胺的狀態。
而這就非常消耗你的能量與意志力,因為它們本質上還是在工作。
這就會導致,做完娛樂活動(逛社群、看影片、打電動、追劇)一樣無法幫助你獲得真正的放鬆與休息。
2.「久坐不動」
知識工作者或是長期需要透過電腦工作的人,或許很容易就會發現,自己根本幾乎一整天都待在電腦前。
「久坐」這件事,短期內或許看起來沒啥大礙。
但長期來看,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將會對我們人體健康造成非常多危害。
以下就舉幾個例子:
根據研究,比起一天坐著的時間不滿 4 個小時的人,久坐 8 ~ 11 個小時的人,死亡風險增加 15%。
久坐 11 小時以上,死亡風險高達 40%。
隨著你坐著的時間愈長(每天> 8 小時),你的大腦認知功能以及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都會隨之升高。
看完這些數據,你還不趕快站起來動一動了嗎?
3.「感覺累了才休息」
等到感覺累了才休息,或許就已經來不及了。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很有意識。
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是一條橡皮筋。
如果每次工作時,都要常常拉到緊繃才願意放鬆,過不久身體一定會出現問題。
因此,記得時刻提醒自己,或是在工作中設定個計時器,至少每隔 1 小時就起來活動放鬆一下。
也有個研究顯示,如果你平常很少會休息,那除非你拉長每次的休息時間,不然疲勞一樣無法獲得消除。
記得一個口訣就好:
「休息頻率高,時間可以短;休息頻率低、時間要拉長。」
結論
休息看的並不是時間的長短,品質才是要我們好好重視的。
透過主動且正確的放鬆,才能從根本消除疲勞與壓力。
身為創作者的我們,更應該重視休息這件事。
甚至,要將之視為一項每日必做任務。
更用心的對待自己的身心靈。
它們才願意協助我們繼續維持,甚至提升每次的工作表現以及創作品質。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大揭密】手機成癮讓你生活失控了嗎?5 招協助你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