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一雙手、一個腦袋,重要的事一次做好一件就夠了。」──《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
一件事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事情,不見得總是叫得最大聲。」── 澳洲前總理鮑勃・霍克
「不是每一件事都一樣重要。」
是這本書最核心的概念。
書中強調:
「不分輕重處理好一百項任務,不能取代只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不是每一件事都同等重要,而且不是不論什麼人,只要做最多事情就能成功。可是,大部分的人卻是日復一日這麼做。」
每一天工作前,都要記得問自己這個問題:
「今天,我能為我的一件事做哪一件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而當你做好這天中的「一件事」後,就要再找出你的下一件事,並給那項任務應得的時間。
接著持續重複,直到今天的工作時間結束。
畢竟,如果你只是不顧一切地把待辦清單上的每一件事都做完,這可能讓你在晚上睡得比較好,但卻不一定能讓你獲得升遷。
記得:「做最重要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希望我們每個人,在工作時都能誠實地對自己說:
「這是我現在想去的地方,所以此刻做這些事情。」
延伸閱讀: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養成習慣而非逼迫自律
書中告訴我們培養習慣時,不要太貪心。
一次就先專注培養一個就好。
同時,是用「選擇性自律」去養成。
何謂「選擇性自律」?
簡單來說就是,你不需要對所有事情都自律。
只要有意識地專注在少數真正重要的事上,讓它成為習慣就可以了。
書中提到,我們眼中那些將習慣培養的很成功的人,他們其實也不是超人。
只是運用了選擇性自律,專注培養少數的重要習慣罷了。
延伸閱讀:【解析】習慣總是被打斷?5 秘訣,不夠自律也能建立長久好習慣!
意志力就像電池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效率,是因為不夠專注。
但其實只是把重要的事安排錯了時間。
大部分人通常都是早上起床後,意志力最強。
因此就應該在這時,先把最重要的工作給做完才對,而非留到晚上意志力已所剩不多才去做。
延伸閱讀:提升工作效率的 9 技巧,一次搞懂效能、效率、效益的差別!
那如何讓一天上午的意志力呈現滿格的狀態?
其實就是平常就要做好那些我們早聽到爛掉的建議:
「吃好、睡飽、多動」
而隨著一天的時間過去,意志力也會慢慢沒電。
因此,我們要確保它消耗在符合我們目標與價值觀的事上,而非其他不重要的事上。
書中提到,會消耗我們意志力的事情有很多:
- 展現新的行為。
- 接受測驗。
- 過濾分心的事物。
- 設法引起別人注意。
- 抗拒誘惑。
- 應付恐懼。
- 壓抑情緒。
- 抑制侵略行為。
- 做你不覺得有趣的事情。
- 壓抑衝動。
- 選擇長期的獎酬,放棄短期的獎酬。
當然,正確的休息也可以恢復意志力。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正確休息的文章,歡迎點擊閱讀:
滑手機 ≠ 休息?創作者必知的 3 種休息法!重啟你那疲憊的身心靈
懂得說不
「你可以用尊重對方的方式說不,當然可以脫口而出說不,也能在說不的時候,引領對方去找可能說是的人。若只因為你無法承受說不的短期痛苦而說是,對你做好事情並無幫助。」── 行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 Godin)
選擇「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記得,我們無法取悅所有人。
一旦你嘗試取悅所有人,那麼絕對無法取悅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你試圖獲得別人認可的時間越長,那你推遲獲得自己認可的時間就越長。
有時,要拒絕那些明顯就不重要的任務可能並不難。
難的地方在於,要不要拒絕那些「看起來好像」很重要的任務。
我認為更好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對那些,你在資訊萬花筒中發現的瑣碎分心事物說「不」。
而是去向那些,能激起你熱切渴望的東西說「是」。
讓熱切的渴望,排擠掉其餘的一切。
你就會發現,說不並不難。
難的是,你生活中是否有一份「足夠熱切的渴望」。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的 3 大反直覺法則:更慢做事,才能獲得更多時間?

反平衡
很多人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但書中給出一個更容易實踐的觀點:
「真正的成效來自『短期失衡』的全力投入。」
讓正確的事情在適當的時候取得優先位置,然後,在你有能力的時候才去照顧其他事情。
反平衡的觀念是說,千萬不要走太遠,以免找不到回來的路;或是待在別的地方太久,以至於回來後發現沒有什麼事情等著你。
書中提到:
「當你對優先要務採取行動,自然而然就會失衡,因為你給某件事的時間必定多於其他。這麼一來,你所面對的挑戰不再是失不失衡,因為事實上,你就是必須失衡。接下來的挑戰是:繼續做優先務的時間有多久?為了能夠處理工作之外的優先要務,務必清楚你最重要的工作優先要務是什麼,如此才能做好它。回到家之後,清楚你在家裡的優先要務是什麼,如此才能重回工作。」
問對問題
「用一個人的問題,而非他的答案,去評斷他。」──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
「發問謹慎,等於展現一半的智慧。」── 英國哲學家培根爵士
「發問的力量,是所有人類進步的基礎。」── 印度聖雄甘地
許多偉人都曾談論過問問題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問題其實比答案還要重要。
答案的品質,其實是取決於問題的品質。
問到錯誤的問題,你就會獲得錯誤的答案。
而問到關鍵的問題,你就會獲得好的答案,甚至是改變你一生的答案。
回到「聚焦一件事」這個主題,好的問題就會是:
「我能做哪一件事,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框架:
(類別)+(陳述問題)+(時間框架)+(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舉例:「(在我的工作上),(我能做哪一件事),(以確保這個星期達成我的目標),(做了之後,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以下是其他更多的舉例:
- 在我的財務,我能做哪一件事,以提高財富淨值?
- 在我的個人生活,我能做哪一件事,以便為自己找到時間?
- 在我的重要人際關係,我能做哪一件事,以改善我和配偶/夥伴的關係?
過無悔的生活
布朗妮克・魏爾(Bronnie Ware)是撰寫《臨終者的五大憾事》(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一書的作者。
他訪問了多年來,他所照顧的臨終者們,並整理出了人們最常見的 5 大憾事。
由下而上,分別為:
1.「但願我自己快樂些」
他們領悟到快樂是一種選擇時,為時已晚。
2.「但願我時常和朋友保持聯繫」
他們經常沒給朋友們應有的時間和努力。
3.「但願我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太常緊閉雙唇,不將過於沉重而難以處理的感覺說出來。
4.「但願我沒有工作得那麼賣力」
花在賺錢維生的時間太多,沒有好好享受生活,造成太多的遺憾。
其中,最常見的憾事是:
「但願我有足夠的勇氣做自己,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對我期望的生活。」
魏爾:
「大部分人連一半的夢想都沒有實現,臨終時才知道這是由於他們做過,或者沒做過的選擇造成的。」
季洛維奇(Gilovich)和梅德維克(Medvec)也曾說過:
「當人們回顧一生,沒做的事最令他們感到遺憾。……人所做的事,一開始可能造成麻煩;但是沒做的事,長期而言,最令他們引為憾事。」
值得過的生活或許能以許多方式衡量。
但是過無悔的生活,在其他所有的生活之上。
願你我都能去過上一個無悔的生活。
因為到最後,我們就能告訴自己:「很高興我做了」
而不是「但願我做過」。
結論
生活中的所有成功,起點都在你內心。
你知道該做什麼事,你也知道該如何去做。
下一步很簡單,你是第一張骨牌。
你不需要先獲得什麼超能力,你需要的只有每天從那「一件事」開始。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