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捷徑和練習武功一樣,只能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秘訣只有三個字:一直寫。」──《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以下文章將會告訴你,「理解創作靈感的本質」、「沒有靈感的 2 大主因」,以及「沒有靈感的 5 大解法」。
如果你好奇的話,那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理解創作靈感的本質
「靈感不是靈光乍現,而是你的平時累積。」
當一個人說沒有靈感、想獲得創作靈感時,往往沒有發現到。
靈感並非透過無止境地等待才能收穫,而是經由你在生活中多次觀察、體驗、學習、紀錄的必然結果。
當你能夠透過不斷地與這個世界互動交流,你也就能逐漸累積出豐富且獨特的經歷。
並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將這些素材連結起來。
此時也就形成了人們口中的「靈感」。
沒有靈感的 2 大主因
1.「缺乏創造性刺激」
當一個人長時間停在舒適圈內,極少甚至完全沒有接觸到新的刺激和觸發點時,他的創作靈感往往會因此而受到許多限制。
所以,我們必須有意識的去主動發現新刺激,來激發創意思考。
例如:閱讀、上課、與人交流…等。
如此,這些經歷就能為我們帶來新的思考角度和創作靈感來源。
延伸閱讀: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到底是要學什麼?去哪學?怎麼學? 為什麼要閱讀?這些年所累積的學習經驗,我到底獲得了什麼?
2.「缺乏系統及流程」
通常只有體驗和學習是不夠的。
因為當你沒有一套筆記系統,去紀錄這些一閃即逝的靈感時,那很快的,你的靈感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導致當你下次想開始進行相關創作時,又沒什麼頭緒去寫作了。
因此,為自己建立好一個系統化的靈感捕捉系統,就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當你有一個明確的靈感紀錄 SOP 時,你就能夠更輕鬆地在個人創作中,去運用那些靈感。
沒有靈感的 5 大解法
1.「拋棄個人原創矜持」
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知識其實都已經被談論過 N 次了。
要產生什麼原創新概念,我認為還挺有難度的。
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抱持著「每篇文章都要是原創的」這個想法。
甚至被這個想法所限制,久久都寫不出內容。
而且在更多時候,你覺得這概念是自己的原創,但你不知道的是,可能早就有人說過一樣的話,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我認為你完全可以放棄一定要寫原創文章的想法。
直接去借鑒他人的內容,並在這些知識基礎上多添加自己的觀點、想法、價值觀、經驗。(但我這邊的意思絕對不是叫你抄襲!)
我覺得,這種以他人的作品為起點,進行創造性的延伸和發展也是一條可行的路!
畢竟,現在絕大多數的內容都只是老調重彈,但你也可以試著用更不一樣的視角去重新詮釋~
2.「好奇心比靈感重要」
這部分跟我在上面一開始的文章,所提到的觀點有點類似。
在創作中,靈感的本質不是靈光乍現,而是你的平時累積。
而想要有所累積的前提是,你得對事物抱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別人覺得沒什麼的東西,你或許可以去多問個幾句:
「為什麼?」
「真的是這樣嗎?」
「有沒有其他看事情的角度?」
讓自己更認真的體驗生活,打開五官多感受,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待一項事物。
努力培養出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簡單來說就是,多去「主動」體驗與感受新事物。
而能啟發你的輸入來源可以是: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本書、一堂課、一次新體驗…等。
這些管道都可以是你的寫作靈感來源。
3.「建立靈感捕捉系統」
首先,想要一套運作得起來,也不會讓人半途而廢的系統,需要滿足一個重要關鍵。
什麼關鍵?
那就是它得「簡單好操作」。
你得降低每次使用它的阻力,讓它不知不覺成為你寫作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要穩定的、持續的發布作品,你就要想辦法簡化使用流程。
如此,創作這條路你才有可能走的長久。
在有了這個先備知識後,你一定很想知道「建立靈感捕捉系統」到底該如何建立吧?
我這就來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
「大量輸入 → 筆記紀錄」
首先,關於「大量輸入」。
我會不斷在生活中尋找新的輸入來源。
目前主要有三大知識吸收管道:
「網路、閱讀、生活」
- 網路:部落格、線上課程、講座、電子報、Podcast、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 閱讀:各種感興趣的書籍
- 生活:生活觀察、互動交談、事件經驗、電影、歌…
多閱讀、觀看和聆聽不同的作品和資源。
記得要讓自己有系統地挑選、有意識地去這些管道吸收知識。
不要只是隨便滑、隨便看。
接著,找到可信任的輸入來源後,你就要持之以恆的學習及紀錄。
再來談談,關於「筆記紀錄」。
我都如何做筆記去保存、紀錄這些故事經驗呢?
我的筆記其實超簡單,工具是用 Notion 或 Google 文件。(當然除了 App,你也可以用筆記本和筆。)
首先,我會開一個頁面,並打上三件事:「資料來源、知識內容、心得想法」。
知識內容就是複製貼上原始資料的重點觀念。
然後記得不要對這些內容做任何新增及修改。
因為你可能會因為過去的個人經驗,誤解了原作者想表達的。
而且,當你在未來回頭看時,說不定同個內容你會有不同的思考與啟發。
因此,我認為原封不動搬運過來,對於我的自身成長來說最有優勢。
心得想法是,你想寫多少就寫多少,暫時沒想法也完全沒問題,等有想法再寫也不遲。
而當你常常去重複以上的兩個步驟後,你可能就會開始慢慢發現。
你越來越有能力在一個新知識上加入自己的觀點、從中連結過去舊有的知識經驗。
甚至能歸納出自身知識體系、發展成一套在自己身上運作的起來的知識理論系統。
這時,你也會發現,筆記做越勤勞,後面的內容輸出就越輕鬆。
因此,平時就要養成「寫筆記」的習慣。
讓自己勤做筆記,才不會每次寫作都說沒靈感、沒想法,每次都得從零開始寫內容。
這時可能就會有人問了。
「那我要何時紀錄?」
我自己是會在,發現自己對某件事「產生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時」,我就會把該知識想法紀錄下來!

4.「啟動創意想像空間」
善用心智圖法、腦力激盪法收集寫作靈感。
心智圖應該很多人聽過,它並不難懂。
首先,先選好你要討論的主題,然後就可以直接開始畫了。
藉由不斷的自由聯想詞彙,讓一個詞持續引導出另一個詞。
接二連三的幫助你組織思緒、關聯不同的概念和想法,從而促進靈感的產生和發展。
「我們通常得先掃視過瘋狂點子,才能得出可行的好點子,因此不必擔心想出太瘋狂的點子。」── 史丹佛設計學院創辦人(David Kelley)
5.「暫時離開寫作模式」
一直寫不出東西怎麼辦?
這時我會允許自己離開工作桌,去做一些和寫作毫無關係的事。
像是:散步、做家事…等。
這些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事其實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怎麼說?
其實大腦運作系統可以簡單分成「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
而進入發散模式的途徑有:
有氧運動、移動或旅行、洗澡、呼吸冥想、睡覺…等。
主要就是指那些,能協助你「放空」的事,而非「使你轉移注意力」的事(閱讀目前領域的相關書籍、滑手機都是)。
延伸閱讀:深度工作指南:10 條守則,重塑你的專注力,打造事業優勢!
結論
「靈感不是靈光乍現,而是你的平時累積。」
最後,來總結一下今天所談論到的內容吧!
- 沒有靈感的 2 大主因
1.「缺乏創造性刺激」
2.「缺乏系統及流程」
- 沒有靈感的 5 大解法
1.「拋棄個人原創矜持」
2.「好奇心比靈感重要」
3.「建立靈感捕捉系統」
4.「啟動創意想像空間」
5.「暫時離開寫作模式」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秘密】5 個寫作技巧,讓你創作效率倍增,輕鬆打造吸睛好文!
為什麼要花錢投資自己的腦袋?破解大部分人不開始的 9 大原因!
參考資料:
四招讓你找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寫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