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做那些你計畫要做的事,但少一點焦慮,少些苦惱,少帶一些情緒。凡事都需要時間醞釀。」──《人生給的答案 I》
以下文章將會分享,一些我希望回到過去,跟那個剛上大學的我說的話。
好奇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一、愛自己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照顧好自己
一提到愛自己,你可能會認為就是要對自己好。
所以覺得吃大餐、花錢在喜歡的東西上,就是有在愛自己。
但我認為愛自己不只是做到以上這些,而是你:「是否懂得照顧自己?」
具體行為可能是:
- 是否有睡好覺?
- 是否有吃健康的食物?
- 是否有多運動?
「好好了解自己要什麼」並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照顧好,才是我認為所謂的愛自己。
同時,在愛自己的另一個層面,我認為要學著「接納自己的不足」。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雞湯,但我是真心認同人是有所限制的。
我們時常對自己有著過高的要求,時常希望自己處處完美。
而一旦我們達不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時,就會開始自我否定、自我批評。
但真相往往是,生而為人沒有人可以做到完美。
放自己一馬吧。
就算你不夠好,也要記住,你值得被愛。
愛自己是無條件的。
如同作家 Bell Hooks 曾提到:
「如何愛自己的最佳指南之一,就是我們給予自己,那種我們常夢想從他人那裡所能得到的關愛。」
同時,你不必向任何人證明什麼,包括你自己。
怕你沒聽清楚,再說一次。
你不必向任何人證明什麼,包括你自己。
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外界的評價,而在於我們內心的感受。
別用他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好。
請好好照顧、接納、愛你自己,無論你是否達到了某些目標或成就。
二、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有最適合當下的你的答案
這世界充滿了許多「正確答案」,像是:「考高分、名校畢業、穩定工作…等」
好像我們的生活,都該依循著某條既定的道路前進。
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每個人對成功都有獨特的願景,那為什麼我們卻都選擇相同的道路去實現它?」
真正的自由,其實是你選擇不去走,那條別人為你鋪好的路。
願意先回過頭問自己:「我想要什麼?」
因為這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你是唯一擁有自己完整人生故事的人。」
這句話我特別有感。
在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我也經歷過許多掙扎。
身邊的親友、師長,經常都不太能理解我在做的事。
「做這個能賺錢嗎?」
「你真的有想好了嗎?」
「這個什麼時候都能做吧?不如再去讀個碩士」
聽到這些話,我有時也會動搖,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件不切實際的事。
畢竟,他們說的沒錯,這條路沒有保證,甚至可能一場空。
但有天,我問自己:
「如果我現在選擇不走這條路,未來我會後悔嗎?」
我就開始了解,別人的質疑,不代表我的選擇就是錯的。
走自己選擇的路,那才是最真實的自由。
這時,我不再被他人的聲音左右,而是專注於自己的內心:
「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我現在又能做什麼?」
這些問題幫我慢慢找回自信,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上這條路。
當我開始聚焦在「我能做什麼」,而不是「別人怎麼想」,那些質疑的聲音,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而「能做什麼」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確定的路線。
一路上只能靠著你不斷摸索、嘗試、調整,慢慢開拓自己的方向。
也唯有行動後,才會意識到,過去我們都太習慣尋找標準答案。
但比起「找到正確的答案」,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問對問題」。
因為當你開始問對問題,例如:
- 我有什麼獨特的能力?
- 我看到了什麼是其他人看不到的?
- 最重要的,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就會發現,人生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來的。
「你想怎樣」,才是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其他人都不能、也不會比你自己還重要。
因為終究沒人比你更清楚,你能、以及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最後,我覺得 Domyweb 多米的這篇文章「【好學生不利於現代生存】」寫得很好,推薦有興趣的人可當作延伸閱讀。
三、沒有不可取代的人
大學畢業後,對於人際關係我抱持的想法真的就是:「合則來,不合則散」
這觀點表面看似消極、逃避人際社交,但其實從根本來看,反而是最活在當下、最順著事實走的態度。
再者,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不可取代的人。
你眼前認為失去了,就再也遇不到同樣,不論個性特質或興趣嗜好的人,其實在這世界上其他地方根本比比皆是。
單純只是因為你認識不夠多人,才會執著於一定不能失去眼前的這個人。
當然我不敢說自己就真的認識了多少人,但在經過四年社交方面(社團、校內/外活動等)的洗禮後,我發現真的不需要如此執著於要跟誰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價值觀、興趣嗜好、個性特質,這些都可能因人生經歷而有所轉變。
要強求跟一個人能一直是好朋友,到底是誰在為難誰呢?
《莊子.大宗師》中也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白話說就是:
「當泉水乾涸時,魚兒只能困臥於泉底,相互吐沫滋潤對方以苟延殘喘,如此,還不如早日脫困回歸自然,悠遊於天地之常,兩忘於寬廣的江湖,獲取更大的逍遙與自由。」
今日緣近,我們相濡以沫;他日緣盡,我們相忘江湖。
當然,我們內心都希望有那麼一些人能陪自己一直走到最後。
可世事難料,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沒人知道。
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跟每個朋友待在一起的時光。
把每一刻都當成是最後一刻來好好體驗。
我也深信,若你們真有緣,距離再遠也能偶遇;若沒緣,住得再近也未必能相遇。
四、努力 ≠ 理想結果保證
很多人都不了解,為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最後結果還是不如預期。
但在現實社會中,你會發現,那些獲得你想要結果的人,其實大部分也都非常地努力認真。
甚至很多私下都比你還卷。
直白地說,很多時候,努力只是標配,不需過度強調努力的價值。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努力了很久都沒什麼成績,那你要做的絕不是抱怨自己很努力為何會沒結果,甚至選擇直接放棄。
你要做的,反而是學著了解何謂「正確的努力」。
然而,每個領域正確努力的方向都不大相同。
因此,想知道如何正確的努力,需要你直接跟那個領域中「已經成功的人」做學習。
而關於「學習的管道、方法、老師怎麼挑選」,我都已經整理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了,歡迎有興趣的你可以點擊閱讀:

五、快樂,取決於你如何解讀世界
「每個人其實都存在著不同的面相,我們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某人做出他是『善』或『惡』的判斷。」
大部分人痛苦的根源,都是由於「非黑即白(二元)思維」導致的。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常常是處於灰色地帶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非黑即白。
當一件事不如你所想,與其把時間拿來抱怨、找罪犯,不如先跳脫出「二元」的思維框架,從「局」思考起。
試著思考:
- 對方是怎麼想的?
- 他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
- 面對這件事,我還有什麼是不知道的?
當我們嘗試用更多元的視角來評斷一件事,很多時候你也就可以發現:
「原來事情還有這麼多我沒看見的面向。」
甚至,能進而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
當你太早為事情下了個定論、太快對人事物貼上一個標籤,這時你也就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導致我們更難去看見事實與真相。
有時候,別太急著去定義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先從「局」的角度,思考對方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
換位思考他在這個局、情境中扮演著什麼腳色?
他內心深處其實是渴望什麼?
或許當你更深入地去思考過後,就能抱持著更開放多元的心態,去面對各種不同的觀點及視角,減少自己對面前事物的偏見。
對此你也就不太會陷入「二分法」的思維陷阱。
因為你知道沒有什麼絕對的好與壞,也更能接受灰色地帶和模糊的狀態。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真正的強者,容許一切事情的發生。」
別用單一標準(對或錯)去判斷任何事情。
我們要做及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世界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如同莫非定律所述:
「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
說到最後,也因為你內心深知「讓情緒被無法控制的結果所控」這件事,無益於現狀。
你也就能更自由地選擇快樂,試著做些什麼讓情緒平穩下來,再用更從容地心態來面對眼前的任何狀況。
「你在這顆星球上的每分每秒都很珍貴,你有責任活得快樂,並盡可能以最好的方式詮釋一切。」──《納瓦爾寶典》
六、成熟的做自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很多人會主張要「做自己」。
但當你再深入問,「真正的自己」長的是什麼樣,得到的答案通常都很模糊。
我所理解的做自己,絕對不是「想怎樣就怎樣」,也不是用「我就是這樣」來逃避成長或傷害他人。
而是先認清楚:「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接著,允許自己自然地存在,同時看見別人的存在,最後再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關鍵不在於自己或他人,而在於你是否兩者皆有照顧到,並找出那個平衡點。
做自己絕不是「做著最爛的自己」,然後還要求別人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的你。
太過於關注自己或他人,那都是不大健康的。
最後,還得提醒一件事。
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在世界上人見人愛,做自己會被討厭那很正常。
我也一直很相信:
「如果沒有人討厭你,只能說明你太過平庸。(當然想平庸也沒問題,自己想清楚了就行。)」
只要你沒有惡意傷害他人,有懂得尊重他人,如果都做到這樣了,對方還要討厭你,那也是沒辦法。
因為這已經不是你的責任了,或許對方也有他自己的課題。
我們都得接受,自己不可能取悅世上的所有人。
你不能討好全世界,但也無需討好全世界。
總之,清楚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並努力活成那個樣子,同時別忘尊重他人,並理解世界不會總是如你所願,這就行了。
學會尊重、找到平衡、坦然面對不被喜歡的可能,我想,那才是真正成熟的「做自己」。
七、盡力做好眼前事,別焦慮未來
在「大人的 Small Talk」中的「數位遊牧誌 SP14」這集,訪談到了職場寫作教練朱騏。
他在節目上說了一段我非常喜歡的話:
「因為你過去做過很多事情,結果 PUSH 你走到了現在人生的轉捩點,你開始要做選擇了,那你可不可以也把未來會碰到的問題,交棒給未來的你,當下再做解決就好。不要在現在,去擔心未來可能還沒有發生的問題。同時,也要去相信未來的那個自己其實是有能力,或是到時候的資源,會來幫忙自己去解決的。」
當時我近臨畢業,很焦慮未來的自己該何去何從。
因此,一聽到朱騏這樣的觀點,也算是稍微拯救了那個處於焦慮時期的我。
有人可能會問,說是這樣說,但要如何真正做到「相信未來的自己」?
我想就是,「持續保持學習的心態」吧。
面對未知,不需過度擔憂,也不要提早焦慮。
而且說句實話,你一直很焦慮、不斷地擔心未來可能會怎樣,本質上並不會對你有任何幫助,單純徒增無謂的煩惱。
你就是目前想做什麼,就去好好一步一步地完成,真的未來遇到事情我們再來想辦法解決。
真的不需要一下子就想解決,現在所想到的一切困境與難題。
我們只要專注當下所能做的,並持續保持學習的心態,就能相信未來的自己一定會有相對的能力把問題給解決。
因為你非常清楚,自己一直都有在持續成長。
那個一年、五年後的你,肯定跟現在的你會有所不同。
再者,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未來的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也別忘了這份能力,來自於你現在的學習和準備。
總結來說,我們平時唯一要做的就只是:
「專注當下、盡力做好眼前事、持續學習、相信未來的自己。」
讓時間成為你最大的後盾。
結論
最後,我把上文整理成了以下 10 點重點總結:
- 了解自己要什麼、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照顧好,才是所謂的愛自己。
- 你不必向任何人證明什麼,包括你自己。
- 比起找到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問對問題。
- 人生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來的。
- 「合則來,不合則散」從根本來看,才是最活在當下、最順著事實走的態度。
- 努力只是標配,不需過度強調努力的價值。
- 太早為事情下定論、太快對人事物貼標籤,會讓你失去思考的能力,導致更難看見事實與真相。
- 別用單一標準去判斷任何事情,你要做及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世界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 學會尊重、找到平衡、坦然面對不被喜歡的可能,才是真正成熟的做自己。
- 面對未知,不需過度擔憂或提早焦慮,只要專注當下、盡力做好眼前事、持續保持學習的心態,相信未來的自己一定會有相對的能力解決問題。
如果你準備上大學,希望上述內容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或提醒。
如果你已經畢業了,也期望你能持續往自己的理想生活前進啦!
對了,如果你對上述的內容感興趣,歡迎你訂閱我的電子報,裡面會帶給你更多關於網路寫作/一人公司等知識內容,有興趣的話別錯過了!
延伸閱讀:
如何透過閱讀書籍,有效達成自我成長?平時很忙,怎麼看書學習?